专业介绍-哲学
哲学系(珠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兼具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专业定位
2017年,中山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哲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中大哲学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位于49名。
哲学系(珠海)瞄准国际一流办学水平,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思考背景,承续中山大学哲学学科的优良传统,与广州哲学系错位发展,立足中国古今传统,突出跨学科、国际化和比较研究特色,力求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平台。致力于在寻求学科跨越、要求学科视野、追求思想对话、探求文明崛起中,培养兼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哲学专业拔尖人才。
哲学系(珠海)立足中国古今传统,重点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哲学思想,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包括政治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西方哲学理论,以及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 积极提升中大哲学学科在国内学界的领先地位,扩大国际影响。
二、培养目标
哲学系(珠海)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学生培养良好德性、夯实知识基础、引领专业前沿、开阔求知视野。哲学系(珠海)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教学方法,逐步打造品牌专业,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浓郁人文情怀、宽阔国际视野、深刻本土关怀、良好语言功底、扎实理论素养、敏锐实践意识的高素质哲学综合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哲学系(珠海)充分凝练专业课,优化课程学分分布情况。本专业学制4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识和专业教育并重,塑造综合能力;关心当代问题和世界思想潮流,培养国际视野;了解中外哲学与文明传统,养成人文情怀;强调经典阅读与前沿研究并重,以求推陈出新;培养理论反思和批判能力,奠定研究基础;提倡自觉思考与方法探索,培养前沿意识;倡导语言能力与跨学科学习,激发知识创新;强化写作训练和学术规范,锻炼专业写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
哲学系(珠海)课程以引导学生了解哲学学科知识基本脉络,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前提,以拓展学生学科专业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专业志趣。由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以及荣誉课程组成。
其中针对大类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做好专业基础课程衔接,设计7门专业基础课,包括哲学论文写作、现代逻辑导论、美学导论、伦理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科学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等7门课程。根据课程“脸谱”特征,结合我系发展特色及十四五规划要求,设置9门专业核心课,包括西方哲学史、政治哲学关键问题、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模态逻辑、近现代中国哲学、政治哲学著作选读、现代西方哲学、比较哲学等。哲学系(珠海)重视学术研究训练及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课包括研究报告、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4门课程。此外,结合我系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特色,以年代、国别、人物、流派、问题不同专题的形式设置选修课程及交叉学科课程,旨在以开发的学术视野指导学生切入对哲学与经典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哲学体系与架构的系统认识,了解并掌握哲学各分支领域的专业知识、思潮学派、问题走向和前沿动态。
五、师资队伍
哲学系(珠海)的人才队伍建设从无到有,从少而精到多而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六年来,共引进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先后聘任的专职研究人员合同也陆续到期,目前已有2位成功转聘为副教授,3位成功续聘,另有10多位青年研究人才(其中6位外籍)以长聘或高聘方式流转到了法国、日本、澳门等境外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湖南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
目前,哲学系(珠海)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4人,专职研究人员1人,共20人。在人员结构上,呈现出了以专任教师为主研究岗位为辅的情况;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约占三分之二,外籍约占三分之一。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设施齐全,目前有逻辑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教学研讨室、学生活动室、藏书阁等教学活动场地。教学设备精良,经费保障充足,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