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荣 教授
个人简介
潘恩荣,浙江温岭人,浙江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技术哲学和“哲学-工程学”交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工程设计哲学与设计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技术知识论。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7.9-2001.6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学习
2001.9-2004.3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4.3-2005.2 浙江大学技术咨询中心,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咨询师
2005.3-2009.3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7.10-2008.11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技术、政策与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Peter Kroes教授
2009.3-2011.6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11.7-2024.6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副教授(2011)、教授(2016)、博士生导师
2015.2-2016.2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技术、政策与管理学院,访问学者,合作教授:Peter Kroes教授
2017.11-2018.10 浙江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挂职)
2018.11-2024.6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设计学(工学)博士生导师(科学学位第二专业)
2024.7-至今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海琴六号楼
邮编:519082
Email:panenrong@mail.sysu.edu.cn
主持课题
- “技术哲学社会人工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ZX027)
- “建立共同富裕生产方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应用对策类重点课题(22GTFY01Z)
- “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融合的伦理挑战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S20230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3年浙江大学学科交叉预研专项)
- “面向智能化社会的伦理驱动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S2021017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年浙江大学学科交叉预研专项)
- “当代增强技术的未来与实践面向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20&ZD045),第五子课题
- “中国工程职业制度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程实践的伦理形态学研究”(15ZDB015),第四子课题。
- “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C35042)
- “马克思技术哲学与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的比较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13ZJQN037YB)
- “面向对象的改进型物-场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905158)
著作
1.潘恩荣:《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潘恩荣:《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陈凡、罗玲玲主编:中国技术哲学与STS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中图分类号:TB21-02(一般工业技术)。
论文
- 潘恩荣. 中国传统造物“留白”技术的哲学意蕴——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技术知识论探索进路[M]//李砚祖. 艺术与科学(卷18).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4(待刊).
- 孙宗岭、潘恩荣:《技术进步与人类解放:智能时代人机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探讨》,《理论导刊》,2024,(5):86-91.
- 潘恩荣、王阳露:《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规范性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第8辑,吴付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 杨嘉帆、刘彦林、李慧杰、潘恩荣(通讯作者):《面向统一大市场的人工智能伦理标准——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模型》,《科学学研究》,2023,41(11):1938-1947.
- 潘恩荣、孙宗岭:《知识转向: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哲学的分裂风险与应对思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2):81-87.
- 高强、潘恩荣(通讯作者):《中西方工程哲学自立自强之路比较研究——以“工程”概念研究为例》,《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22,14(4):266-275.
- 潘恩荣、孙宗岭:《人工智能“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反思——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思路》,《云南社会科学》,2022,(6):30-39.
- 潘恩荣、曹先瑞:《面向未来工程教育的人工智能伦理谱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38-43.
- 杨嘉帆、陈页、潘恩荣:《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和标准的思考》,《标准科学》,2021,(S1):28-36.
- Lim, A., & Pan, E.(通讯作者) (2021). ‘Toward a Global Social Contract for Trade’ - a Rawlsian approach to Blockchain Systems Design and Responsible Trade Facilitation in the New Bretton Woods era. Journal of Responsible Technology, 6, 100011. http://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rt.2021.100011.
- 潘恩荣、杨嘉帆:《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0(3):33-39.
- 潘恩荣、孙志艳、郭喨:《智慧集成与反身性资本重组——人工智能时代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动力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2):42-47.
- 潘恩荣、陈婧洁:《“最多跑一次”的新工业革命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6):21-27.
- 潘恩荣、阮凡、郭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问题重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介入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19(5):93-99.
- 潘恩荣,孙宗岭:《“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投资的工程伦理风险根源探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5):96-101.
- 潘恩荣,阮凡,林佳佳:《资本逻辑背景下技术集成的社会风险及其演化机制》,《科学学研究》,2018,36(10):1744-1749.
- 潘恩荣,杨明芳,林佳佳:《“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对新疆地区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一种“宏观的工程伦理”思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6):62-68.
- 吴旭平,潘恩荣:《“两山”理论的制度性实在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7):70-75.
- 潘恩荣,杨明芳,乔丽莎:《公众与创新创业——工业革命视野中“互联网+双创”的伦理盲区及其应对》,《自然辩证法研究》(封面文章),2016,32(12):53-57.
- 潘恩荣:《<资本论>研究需要引入“技术逻辑”》,《哲学研究》,2015(9):103-107.
- 潘恩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哲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8):41-46.
- 潘恩荣:《科研伦理问题背后的两种科学——一种技术辩证法视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4):22-28.
- 潘恩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动力建构——基于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视角》,《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5-52.
- 潘恩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的思维惯性》,《浙江社会科学》,2014(11):100-105.
- 潘恩荣:《面向对象的改进型物-场模型研究》,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十一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4)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程学科2012年度结题项目成果汇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44.
- 潘恩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与自然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封面文章),2014,30(3):41-46.[《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2014(7):72-78.]
- E. Pan. 2013. “Object-oriented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ical artifacts”.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Principles and Process, Springer, pp. 329-341.
- 潘恩荣:《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哲学研究》(封面文章),2012(1):98-10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12(5):22-23;《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2012(5):26-32.]
- 潘恩荣:《技术方法论研究——TRIZ的方法论基础》,载陈凡、陈红兵、王天恩编:《技术与哲学研究(2010-2011年第六卷)》,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366-370.
- 潘恩荣:《TRIZ与技术认识论》,《科学学研究》,2010,28(6):816-821.
- 潘恩荣:《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哲学研究》,2010(1):107-112.
- 潘恩荣:《走向工程设计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2):61-67.[《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2010(4):21-31.]
- 潘恩荣:《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自然主义式的认知》,《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5):43-47.
- 潘恩荣:《科学概念的认知进路与转向——科学技术论视野》,《科学学研究》,2006,24(1):12-17.[《新华文摘》,报刊文章篇目辑览,2006(9):168.]
- 潘恩荣,何亚平,肖国强:《创新文化研究与波普尔哲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1(10):5-9.
- 潘恩荣,何亚平:《区域文化中的异化现象》,《科学学研究》,2003,21(S1):6-10.
- 潘恩荣:《谈谈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性》,《今日科技》,2003(8):12-14.
报刊文章
- 潘恩荣、卢紫梦:《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治理?》,《广州日报·理论周刊》,2024年1月29日,第9版,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4-01/29/content_874_848603.htm。
- 潘恩荣、辛华钰:《暂停公开信: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关键时刻来了》,《中国科学报》(网站),2023年4月7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026.shtm。
- 潘恩荣:《颠覆性突破在于“闲聊”》,《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6日,第1845期第6版。https://mp.weixin.qq.com/s/VID2kaF-EexqMRjg2n01gg。
- 潘恩荣:《ChatGPT不讲武德,教育界学术界率先跳出喊“封杀”!》,《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2023年2月12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3639.shtm。
- 潘恩荣:《马斯克已“上传大脑”,可信吗?》,《中国科学报》,2022年7月28日,第3版.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7/370502.shtm。
- 潘恩荣:《赛博格进化设计指南来了!感兴趣不?》,《中国科学报》,2022年7月7日,第3版.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7/370183.shtm。
- 潘恩荣:《一种特殊的设计进路:通过技术促使公众理解艺术》,《信睿周报》,2020(36):6-7. https://mp.weixin.qq.com/s/-oER9gxI9NY4YbqducSofw.
- 姚威,潘恩荣,李恒,林佳佳:《以“人机互补”防范“卢德运动”重演》,《中国科学报》,2019年10月10日,第7版.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0/350086.shtm。
- 潘恩荣、孙宗岭:《在历史中汲取创新文化的养分》,《浙江日报》,2019年3月18日,第8版.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9-03/18/content_3212964.htm?div=-1。
- 潘恩荣,孙宗岭,张为志:《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6日,第1640期,第6版. 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5494&eid=36634&sid=169693&idate=12_2019-02-26.
- 潘恩荣、张为志:《无科学 不哲学》,《中国科学报》,2018年12月24日,第7版.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2/342121.shtm。
- 潘恩荣:《马克思与技术哲学经典》,《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7日,B4版.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4414&eid=26820&sid=122523&idate=12_2013-12-27.
智库
- 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 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标准化指南(2023版)[R]. 北京: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2023.(负责编制第二章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和第六章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展望与建议,编制团队包括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第四范式、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旷视、蚂蚁集团、商汤、百度和中科南京等单位。)
获奖
- 《人工智能设计伦理》,智慧树网“TOP100超级精品课程”,2024学年秋冬学期,智慧树教学运营服务,2024年7月。
- 《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017年11月24日,1/1。
- 《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第一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奖,青年成果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10月28日,1/1。
- 《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第二十四届“董氏基金”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2017年6月10日,1/1。
- 《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三等奖,教育部,2015年12月10日,1/1。
- 《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014年2月28日,1/1。
- 《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合会,2014年9月3日,1/1。
- 《技术哲学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第二十届“董氏基金”优秀成果论文奖, 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2013年5月23日,1/1。
- 《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12月27日,1/1。
- “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11月23日,1/1。[以《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和《走向工程设计哲学》联合申报]
- 《当代分析的技术哲学之“难问题”研究》,第十八届“董氏基金”优秀成果论文奖,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2011年4月30日,1/1。
学术兼职
《中国医学伦理学》第一届医学人工智能伦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24-至今)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安全治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3-至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2-至今)
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21-至今)
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伦理专家(2021-至今)
广州市南沙区创化计算机法律解读技术及应用研究院“学术与工程伦理咨询委员会”,主任(2019-2024)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9-2024)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2018-)
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创新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2019)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11-至今)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2010-2013)
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员(2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