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祥元,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哲学、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维特根斯坦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中国哲学的问题化研究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4.09-1999.07,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为该校航天航空学院),本科
2003.09-2010.07,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硕博连读
2007.09-2009.0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国家公派访学
2010.09-2021.09,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其中2010-2012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先后担任副教授(2013)、教授(2019)
2021.09——,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百人计划”教授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邮编:519082
Email:caixxyy@126.com
主持课题
- 教育部委托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儒学的当代阐释”(20JZDW010),子课题负责人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德里达与海德格尔解构思想比较研究”(16BZX065)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孔孟之道的当代阐释”(15CWHJ16)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现象学视野中的语言”(11YJC720002)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从诸神到上帝:古希腊哲学与宗教”(20110491605)
研究著作
1.专著:《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现象学文库系列丛书,商务印书馆,2020年
2.参著:《宗教与哲学:西方视域中的互动关系研究》,傅永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撰写其中10万字左右,早期古希腊哲学与宗教关系部分)
科研论文
- “感通与一体感——舍勒视域下的宋儒万物一体观”,《哲学与文化》(A&HCI),2021年第9期
- “从内在超越到感通——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起”,《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5期
- “感通与人格之爱”,《世界哲学》,2021年第4期
- “冯友兰境界论之得失”,《东岳论丛》,2021年第1期
- “感通与解味”,《周易研究》,2020年第4期
- “感通成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基——兼论中西哲理差异的根源”,《孔子研究》,2020年第5期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21年第3期
- “感通与同情——对恻隐本质的现象学再审视”,《哲学动态》,2020年第4期
——全文转载于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第8期
- “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困境与现代出路——兼与陈来商榷公私德之辨”,《文史哲》,2020年第3期
- “易象的现象学阐释”,《南京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 “维特根斯坦遵守规则悖论的根源与出路——在决定论与怀疑论之间”,《现代哲学》,2019年第3期
- “宋儒读经法中的感通诠释初探——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为视野”,《中山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 “儒家‘生生之论’中的‘向死而在’——兼与孙向晨的一个对话”,《哲学研究》2018年第9期
- “三问黄俊杰——兼论‘中国诠释学’研究的诠释意识”,《中国诠释学》,2018年第17辑
- “感通本体引论——兼与李泽厚、陈来商榷”,《文史哲》,2018年第5期
-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困境”,《周易研究》2018年第3期
- “海德格尔的‘意外’——在存在论差异的‘开端’处审问其可能性”,《世界哲学》,2017年第5期
- “创造性诠释与过度诠释的区别——哲学诠释学与实用主义诠释学同异辨析”,《哲学与文化》(A&HCI),2017年第9期
- “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海德格尔意义观——兼论自然主义与现象学的视域差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全文转载于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第2期
- “认为‘家’不能成为哲学命题,是质疑儒家思想的哲学合法性”,《澎湃新闻》,2017年3月7日
- “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再澄清”,《现代哲学》,2016年第6期
——全文转载于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第4期
- “语言与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形成”,《现代哲学》,2015年第5期
- “仁境——探寻孔子圣人境界的实情”,《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现象学与中国思想专题),2015第16辑
- “当代正义论视角下的孔孟仁义观与仁政说”,《山东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 “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与人之为人”,《文史哲》,2015年第4期
-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兼论古希腊哲学两种不同的本源观”,《兰州学刊》,2015第2期
- “王凤仪伦理疗病”一文评析”,《中外医学哲学》(香港),2014年第2期
- “依天道 弘人道——古代中国的人-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东洋》(日本),2014年第4卷
- “‘存在’译法是一种误译吗——回应王路先生对存在译法的质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 “孟子不动心的根源——集义生气之‘生’字析义”,《道德与文明》,2013第2期。
- “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 “外与内的游戏——德里达如何解构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现代哲学》第1期。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2012年第4期。
- “为仁由己乎——孔子人性论的现象学阐释”,《中国诠释学》,2012年第8辑。
- “道言关系探微”,《哲学与文化》(A&HCI),2011年第10期。
- “个人、私人之辩——关于私人语言可能性问题的一个新视角”,《浙江学刊》,2011年第2期。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2011年第6期。
- “现象学的声音”,《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 “逍遥的意趣——从心形关系看逍遥的可能性”,《江淮论坛》2008年第5期
- “从‘内心独白’看德里达对胡塞尔思想的解构”,《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