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杨震,北京大学与法兰克福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任职于哲学系(珠海),兼任国际美学协会中方委员及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美学,包括新感性学、审美经验、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欧陆与分析美学比较以及美学对当代艺术的兼容问题,并致力于当代德国美学流派的译介。
Dr. Yang, Zhen is now an associate-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Zhuhai campus) of Sun-Yat-Sen University, focusing 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especially the problem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reb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avant-garde arts and traditional arts, and analytic aesthetics and continental aesthetics, taking contemporary German aesthetics as a background. He got a Ph.D. degree in philosophy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2010, after fulfilling a joint educational project funded by DAAD in Frankfurt University from 2007-2010. He attended the 18th, 19th and 21st ICA and got the ‘Young Scholar Award’ by the 19th ICA and IAA in Krakow in 2013. He was a visiting-scholar of Frankfurt University from 2017-2018. He was a delegate-at-larg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 (2019-2022) and now a delegate-of-China of it. He published three monographs, including Re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s: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German Aesthetics and Poetics of Presence, 20 more articles and 4 translations, including F. Nietzsche’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and Martin Seel’s Aesthetik des Erscheinens.
联系方式
地址: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邮编:519082
Email: yangzh99@mail.sysu.edu.cn
工作与教育背景
2020.07- 至今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百人计划”副教授,教授。
2022.08- 至今 国际美学协会中国总代表
2019.07-2022.07 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
2021.01-2026.01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
2010.07-2020.07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原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8.10-2019.09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客座学者。
2007年10月-2010年3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注册博士生。(师从Prof. Dr. Martion Seel)
(在德论文题目:Über die ethsiche Bedeutung der ästhetische Erfahrung der Natur(《自然审美经验的伦理意义》))
2005年9月-2010年7月,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师从朱良志教授)
(博士论文题目:《<庄子>美学可能性的研究》)
2002年9月-2005年7月,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师从彭锋教授)
1998年9月-2002年7月,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
国际学术经历
1 2008年9月29日-10月2日,德国耶拿大学,第7届德国美学大会。
2 2013年7月19日-7月23日,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第19届国际美学大会。
3 2013年8月4日-10日,希腊雅典大学,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
4 2017年10月-2018年9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从事“当代德国美学”研究。
5 2018年4月12日-4月14日,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美学会议“Die Pluralität der Kunst und die Einheit der Künste”。
6 2019年7月22日-26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第21届国际美学大会。
7 2021年6月5日,国际应用美学研究院国际夏季会议,“Aesthetics in the Age of Environmental Crises”(线上)。
8 2021年6月19日,国际美学协会中期会议"European Avant-Garde - A Hundred Years Late“(线上)。
9 2023年7月21-28日,国际美学协会第二十二届国际美学大会(巴西贝洛奥里藏特),论文收录(因故未到现场)。
10 2024年7月31-8月10日,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意大利罗马),论文收录(待出行)。
学术奖励
2007年10月,获DAAD “精英奖学金”(DAAD Exzellenzprogramm)奖励。
2013年7月,获ICA(国际美学协会)“青年学者奖金”(Young Scholar Award)奖励。
2021年11月,获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科研项目
1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题为《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研究》,2018年立项。
2独立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题为《当代美学的兼容性——以德国为例》,2019年11月立项。
3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自然美学通史》的子课题《当代西方自然美学》,2019年立项。
4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西方美学史》课题;其中《20世纪德国美学》子课题。
代表性成果
(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唯一作者或译者。)
专著
- 《从美、艺术走向人》,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05月。
- 《当下诗论:围绕“当下”概念的一种美学提纲》,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 《感性学的重构:当代德国美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译著:
1.尼采[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马丁•泽尔[德]:《显现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3.布拉姆•克姆佩斯[荷]:《绘画、权力与赞助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4. 尤莉娅娜雷本蒂施[德]:《装置美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
5.克里斯托弗•门克[德]:《力的美学》(已全文译出,待协商出版。)
6. 卡尔•海茵茨•博尔赫雷本蒂施[德]:《突然美学》,已全文译出,待出版。
英文论文:
1.Yang Zhen: “Can Gustatory Sense be Aesthetic?”,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 (Krakow, Poland),22. Jul.-28. Jul.
2. Yang Zhen: “Certain Uncertainty: Aesthetic Experience Relocated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 (Belgrade, Serbia), 22.Jul.-26.Jul.. 2019.
3 Yang Zhen: "Aesthetic Experience through Breathing: A Horizon provided by Chinese Aesthetics", IIAA 14th International Summer Conference “Aesthetics in the Age of Environmental Crises”. June 3–5, 2021, ONLINE/ Lahti, Finland.
4 Yang Zhen: “Artwork as an Occurrence of Appearing”,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 Interim Conference: European Avant-Garde “A Hundred Years Later” Online, 17-18 June, 2021.
德文论文:
- Yang Zhen: Der positive Einfluss der ästhetischen Erfahrung der Natur auf die Gestaltung des guten Lebens, Kolloquium der Philosophie, Frankfurt a. M, 2009.
- Yang Zhen: Die Möglichkeit der Ästhetik von Zhuangzi, Kolloquium der Philosophie, Frankfurt a. M., 2018.
中文论文:
CSSCI来源期刊(A类) |
《感性学的历史、危机与新生》 |
《哲学研究》 |
2023-8-15 |
CSSCI来源期刊(A类) |
《艺术是否是一种装置?》 |
《文艺研究》 |
2022-12-10 |
CSSCI来源期刊(A类) |
《重建当代“感性学”如何可能?》 |
《文艺研究》 |
2016-05-10 |
CSSCI来源期刊 (A类) |
《味觉能否审美》 |
《文艺研究》 |
2013-11-10 |
CSSCI来源期刊(2015)(B类) |
《欲盖弥彰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反审美倾向与“显现美学”的应对》 |
《美术观察》 |
2015-10-01 |
CSSCI来源期刊(2017)(B类) |
《从异化的人到大写的艺术家》 |
《美术观察》 |
2017-05-01 |
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科院权威期刊,A类) |
《竞技体育运动是否是一门艺术?》 |
《体育科学》 |
2011-02-15 |
CSSCI来源期刊 |
《剧场性:前卫还是回归?——一个基于当代艺术的分析》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04-10 |
CSSCI来源期刊 |
《新本体、新感性、新物论:“气氛美学”的理论突破及其对电影美学的启发》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24-03-01 |
CSSCI来源期刊 |
《审美经济现象的哲学意蕴》 |
《云南社会科学》 |
2021-07-13 |
CSSCI来源期刊 |
《不确定性:审美经验的重新定位》 |
《艺术设计研究》 |
2021-09-15 |
CSSCI来源期刊 |
投身“在此”——追问艺术重回审“美”之可能 |
《艺术设计研究》 |
2020年10月 |
CSSCI来源期刊 |
《不确定性的寻求——门克的力的美学》 |
《艺术设计研究》 |
2019-01-01 |
CSSCI来源集刊 |
《伯梅气氛美学访谈录》 |
《外国美学》 |
2019-12-01 |
CSSCI来源集刊 |
《“存在即显出”——伯梅“气氛美学”述评》 |
《外国美学》 |
2018-11-01 |
CSSCI来源集刊 |
《美学》(本人为学术校对) |
《外国美学》 |
2018-09-01 |
CSSCI来源期刊 |
《回归当下与审美显现》 |
《天津社会科学》 |
2016-11-01 |
CSSCI来源期刊 |
《气氛——一种新美学核心概念》 |
《艺术设计研究》 |
2014-03-01 |
CSSCI来源集刊 |
《在看与感之间:关于荣格尔、海德格尔和浪漫派的笔记》 |
《外国美学》 |
2015-11-01 |
CSSCI来源集刊 |
《朱光潜: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美学的桥梁》 |
《外国哲学》 |
2012-10-01 |
CSSCI来源期刊(2011) |
《当代听觉文化的现状与问题》 |
《学术论坛》 |
2011-11-10 |
普通书刊 |
《美——一个小小的概念之旅》 |
《北大艺术评论》 |
2018-06-01 |
普通期刊 |
《纪念碑的六种新建法》 |
《雕塑》 |
2013-07-10 |
普通书刊 |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尚简之风》 |
《中国美学研究》 |
2015-12-01 |
普通书刊 |
《艺术是道德的理想——丰子恺视野中艺术与道德的三层关系》 |
《丰子恺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 |
2012-10-01 |
普通书刊 |
《论“残缺”——中国传统审美风格》 |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 |
2015-09-30 |
普通书刊 |
《<庄子>美学如何可能》 |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 |
2012-09-01 |
全文转载 |
《味觉能否审美?》 |
人大复印资料(原载《文艺研究》) |
2014-02-09 |
全文转载 |
《重建当代“感性学”如何可能》 |
人大复印资料(原载《文艺研究》) |
2016-09-09 |
全文转载 |
《回归当下与审美显现》 |
人大复印资料(原载《天津社会科学》) |
2017-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