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张祥龙教授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 ——从儒家和人类学的视野看“父亲”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625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作为协办单位,邀请了著名学者张祥龙教授做客第275讲珠海文化大讲堂,从儒家和人类学的视野,讲述他对父亲的看法,分享他对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父亲的性质、地位和在近现代以来的命运的研究所得。

著名学者张祥龙教授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 ——从儒家和人类学的视野看“父亲”

 

现代世界中,原本意义上的父亲的地位急剧衰落。张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父亲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当高的。中国古代经典《史记》记载了尧舜禹,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精神上的或者文化上的父亲,给我们树立了永垂不朽的榜样。而在清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衰落以来,父亲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几乎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至当今流行的文学作品中,父亲的角色已更加不像古代父亲那样,都是家庭儿女精神上的导师,事业上的引路人。张教授觉得从文献上看,一个丰满的父亲在近现代几乎看不见了。
    西方人对父亲的看法影响了古代西方和现代人类的文化进程。儒家看待父亲的视野与西方的、特别是古罗马的视野有重要的共通之处,但也有深刻的不同。从表面上看,儒家的父亲形象特别容易受到现代性的伤害,实际上也已经受到了严重损毁,但从长远看,这种父性可能会比西方的经典父性更有生命力。

著名学者张祥龙教授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 ——从儒家和人类学的视野看“父亲”


    父亲的含义,它到底指什么?张教授认为,一是和母亲结婚以生成后代,二是参与养育以造就后代,三是精神影响塑成后代。其中参与养育以造就后代,这是具有极其明确的重要性,而且现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尤其是西方的研究者看重。调查发现,父亲参与养育的孩子们,无论在智力、心理、安全性,还是社会行为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没有父亲参与的孩子们。而父亲的精神影响以塑成后代则是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比如父亲孝顺他的父亲、母亲,他勤奋学习,勤奋地钻研,忠于职守,热心助人,这种无形的影响甚至完全可以是非对象化的,也都可以活在孩子们的生活中。       

最后,张教授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对工业迅猛发展的时代父母亲因外出工作对孩子的影响作了深入的剖析。

著名学者张祥龙教授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 ——从儒家和人类学的视野看“父亲”

 

【人物简介】

 

张祥龙,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北大儒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前会长。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级教授。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       

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笔记》、《当代西方哲学笔记》、Sprache und Wirklichkeit: Eine interkulturelle Perspektive (与他人合著)、《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先秦儒家哲学九讲》、《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等著作。 

 

文:摘录珠海特区报报道

图:李建束/珠海特区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