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珠青年说|廖昱翔:转行最大的困难是自我决心

发布人:韩珩

人物简介:廖昱翔,哲学系(珠海)2022届毕业生,目前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就读硕士研究生,研三上学期时决定零基础转码,毕业之后他将去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担任Java后端开发工程师的工作。

 

2024年9月1日,落地悉尼的第一天晚上。我躺在出租屋的床上,看着狭小的卧室,吃着超市买来的速冻披萨,还在缓解通宵航班带来的疲惫。此时,一个念头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我到底还要不要继续读博?

 

我此行是短期出国访学,目的是交流学术、推进哲学论文写作。但这个夜晚实在太不愉快,冰冷的现实压过了对新城市的热情:案头是让我质疑其研究意义的写作任务;研究是一种“孤岛”式的单打独斗;身边是需要重新适应的陌生文化;经济状况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连社交和恋爱都难以支撑;而职业发展方面,国外教职几乎无望,国内又是非升即走、待遇堪忧。我真的要申请哲学博士,再经历五年这样的生活吗?

 

我想起Reddit的"r/askphilosophy"板块里PhD申请帮助帖开头的一句话:"Word of warning: We generally advise you not to go to grad school unless you are either independently wealthy or can literally not imagine doing anything else with your life." 我也想起曾经试着学习FreeCodeCamp上的前端课程,那时我还疑惑为什么HTML不是编程语言,为CSS的Box Model感到新奇;还想起以前在哲学期刊上读过的一篇好文章,作者介绍写着:"Ben Wolfson is a software developer whose chief philosophical interests are action theory, self-knowledge, and aesthetic problems of modern philosophy."

 

我开始觉得,成为软件工程师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这个念头的种子悄然埋下,并迅速生根发芽。到了10月中旬,我完成了哲学博士申请的writing sample的大部分工作,却发现自己推进剩余部分带来的痛苦已经超过了我的忍耐阈。于是我想起一位朋友很久以前分享给我的Udemy全栈工程师课程链接,并试着重新学习它。那天,一种久违的感觉与我重逢——我沉浸其中,直到图书馆晚上十点闭馆,我仍不愿离开。

 

那个周末,我下定了决心:我要转行做程序员。我的职业规划不再是“要么成为哲学家,要么成为软件工程师,再不济就考公或做教培”,而是,“我就是要成为软件工程师。”

 

以上是过去经历的一个切片,我的完整经历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如下:

 

我是廖昱翔,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2022届毕业生,同年保研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研究方向是外国哲学,具体包括心灵哲学、行动哲学与知识论,预计今年6月毕业。研三时,我决定“转码”,并在半年内成功转行,毕业后即将就职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消费金融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负责其后端金融核心研发,担任Java开发工程师,工作地点为北京。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做一件对哲学专业乃至广义文科专业的同学更具定制化、甚至带有一点哲学味儿的事情:论证(以后端开发为代表的)转码路径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是可行的;并且,对于满足某类性格特质的人来说,程序员是一份极佳的职业选择。关于学习路径、资源、投递流程等,我不打算在这篇文章中展开,因为网络上关于前端、后端、算法三个大方向的roadmap已有太多的优秀分享,实习、校招的流程也是流通度相当高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学系与我联系,我会推荐我个人觉得靠谱的资料。尽管我的经验主要集中在后端开发,但我相信这些论点对前端开发、算法岗位也具有参考价值;虽然写给哲学专业的同学,但我相信人文社科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01|为什么说转码是可行的?

我们先从个人能力是否匹配说起。与流行观点相反,我认为哲学系的同学非常适合学习编程、从事软件工程。这是因为哲学训练了我们以下几种能力:

· 理解抽象文本和概念的能力;

· 拆解复杂思想结构的逆向工程能力;

· 预判和反驳对立观点的思维攻防能力;

· 构建一致性强、逻辑自洽论证体系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写一篇哲学论文就是在进行一项工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确立观点和敌方,尝试进行反驳和建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许多优化的地方,于是进行不断的迭代优化,最终“交付”这篇论文。

 

这些能力恰恰与后端开发高度契合。编程工作和高深数学不存在任何的相关性,计算机复杂的数学基础已经被现代软件工程封装了,对外只暴露了相对好使用的工具接口,掌握加减乘除就能够达成对于数学训练的要求。它真正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在于如何在业已形成的复杂软件工具网络中进行搭建,以期实现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功效。这恰恰类似于在复杂的学术地图中构建自己的观点。

 

除非亲身学习技术,否则很难理解技术概念的指涉,理解程序员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感性层面窥知一二:短视频软件可以无停顿地展示连续的高清视频,而曾几何时,看任何视频之前还需要预先下载;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体验过电脑故障,停电的情况,而网络支付可以在不稳定网络中稳定地完成资金的流转,不会超扣、漏扣;网购平台可以在双十一等促销时间承受亿级流量,而极少出现平台宕机情况,等等。

 

不难想到,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软件开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习大量前人浓缩的经验,处理新产生的大量异常情况;而处理这些问题,显然在思维层面与我刚才说的哲学工作者所训练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亲缘性。它们都要求理解复杂的(编程技术)概念,对已有的工作进行逆向工程,考虑各种例外情况进行预先防御,保证自己搭建的系统稳定、一致。

 

软件工程与哲学写作最大的区别是,二者的主题和使用工具不同,一个是使用编程语言实现各类软件需求;另一个则是使用自然语言讨论关于存在、知识、心灵、道德的本质等问题。然而,这无损于以下的关键之处:首先,如果你在智性审美上喜欢哲学,那么你大概率也会亲近软件工程;其次,过去的哲学训练能够帮准你很快上手软件工程,并不存在所谓的转码困难,自身不合适的问题。

 

转码可行的第二个理由则是在现实层面:它的就业市场足够大,对跨专业转行尤其友好。尽管不存在权威客观统计,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一些大学放出的就业质量报告和社会的普遍舆论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是就业表现较好的学科,尤其在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短期之内还看不到IT行业的什么颓势,它仍然极具生命力。尽管近年来相关行业的扩招导致一定程度的人才饱和,但与大多数文科专业的工作相比,优势仍然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IT行业对于跨专业转行格外宽容。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点其实不难理解。企业招聘校招生的首要需求是员工的当下能力和发展潜力。即使非科班会让招聘方调低对候选人的信任,但并非制度性的一票否决。相反,如果学历更硬、技术过关,企业普遍愿意给你机会。这正是我亲身体验到的。

 

02|为什么说程序员是个好职业?

最后再来谈一谈,为什么做程序员是个极好的职业选择。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排序不一样,做程序员当然有一些硬伤,其他职业也有很多优势。对我来说,程序员这个职业所承诺的职业优势,要远远优于哲学读博抑或是其他文科传统职业所承诺的,使我能够合理化转行带来的“沉没成本”问题。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程序员的显著优点:

 

1. 薪资。这是最现实的理由。如果你打开offer show等软件查一查的话,你会发现程序员的薪资可谓是一枝独秀,达到其它行业的两到三倍也是正常的。

 

2. 工作乐趣。我希望我的表述已经能够或多或少表明,写代码本身就是个极有乐趣的事情,它带来显著成就感并且自身就具有美学价值:软件能够影响世界;软件设计本身要求构建复杂系统,处理大量例外情况。

 

3. 职场人际关系。程序员的人际关系相对单纯,大家普遍靠技术吃饭,且同事之间不存在零和博弈,因此同事之间往往友善、乐于沟通技术问题。

 

4. 国际视野。大量的前沿技术都来自英文技术世界,工作天然要求连接全球视角。我喜欢多元化、紧跟国际前沿的感觉,这一职业特性对我是个很好的优势。

 

其次,让我们再来说一说为什么程序员那些广受诟病的问题不足以动摇我的推崇:

 

1. 工作强度。程序员的工作强度往往是较高的,频繁加班也并不新鲜。然而,其它职业也并非轻松:例如,对我而言,写哲学论文的难度和压力远比写代码来得大。除去这种犬儒主义的姿态外,重要的一点是,假如你喜欢写代码,并且你的公司的业务方向不至于让你反感,那么这个工作强度其实并不构成一个突出的“扣分项”。归根到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又能带来一份充裕的收入,已经足够令人感到幸福,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工作强度带来的困扰。

 

2.职业危机。我们都知道,程序员可能有裁员的风险,但同样地,我们可以先以一种犬儒的姿态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在当代社会,不存在“某个职业是稳定的”,尤其是放在整个人生的尺度上来看。也许在十年内,某些职业可能是稳定的,但放到二十年或是三十年的尺度来看呢?指望找到一个“金饭碗”似乎不大现实。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个职业危机并非不可消解,因为该危机的实质是,你作为年长者,丧失了与年轻劳动力的竞争力。在这里,我认为显然有两个破局方向:要么你真正成为了技术专家,建立了能力壁垒,难以被其他人取代;要么你转换发展战场,去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国外一些地区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两条路径的成功概率都不小,足以对冲职业危机带来的风险。

 

03|最后的话

如果你跟我一样,厌倦了学术研究的超高发展成本与较低的职业待遇,同时不想走文科专业传统默认的求职道路,想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理想与现实的平衡,那么不妨严肃考虑一下转行。无论是转码,或是转行产品经理,又或是做游戏策划,都是相当不错的职业选择。但不管怎样,都无需为转行带来的挑战太过担心,大部分职业的能力门槛都比想象的要低,市场也往往比想象的要宽容。转行的最大障碍,从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自我决心,如果能够清晰规划、持续努力,那么,成功最终也会水到渠成的。

 

点此亲启

亲爱的哲珠系友:

2015年10月9日

哲学系(珠海)

在唐家湾畔生根发芽

历经十载春秋

几度叶落花开之间

我们一同书写过多少春秋

 

亲爱的哲珠系友

最近过得怎样呢?

值此建系十周年之际

哲学系(珠海)诚邀各位系友分享

就读期间的有趣经历

闯荡社会的人生感悟

对学系和同学们的真挚寄语

 

不论是正在校园中努力学习

还是正在外为生活奔走拼搏

每一个“你”的故事

都弥足珍贵

这一封珍贵的“家书”

此刻等你落笔

欢迎各位系友投稿!

 

投稿邮箱:

philzh@mail.sysu.edu.cn

 

投稿请注明:

姓名+毕业年份+培养层次

(如:张三 2024年毕业 本科生)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廖昱翔

编辑|张玉如

初审|韩珩 全洁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