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珠青年说|校友叶晴:从来诗书不负人
编者按
榜样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种力量。哲学系(珠海)建系十载,涌现出一批批勇立潮头的青年典范,他们或扎根基层躬身实践,或投身科研开拓创新,在各行各业展现哲珠青年的卓越风采。值此建系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哲珠青年说”专栏,通过对话在校学子与往届系友,领略榜样风采,汲取奋进力量。
人物简介
叶晴,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2020届本科毕业生,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期间曾担任哲学系(珠海)兼职辅导员、学生会体育部负责人等职位;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德育工作助理、班级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位,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获得论文奖项。
2016年,哲学系(珠海)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届本科新生。叶晴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带着憧憬、懵懂、迷茫,踏入了哲学的门径。从惊奇到沉淀,从广大到精微,从涉猎到深耕,从模仿到创新……弹指一挥间,她在哲学的道路上,已经走过很远很远。将近十年的哲学学习里,叶晴逐渐把“做哲学”当成一种享受,在哲学的广阔天地间锚定了自己的经纬和纵深,也收获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01|回望:因“尝试”而“充实”
“学问始于惊奇……虽然课业多、任务重,但是吸收新知识、阅读新文本的收获和满足也常常让我愉快和自足。”
回想本科四年,叶晴想到的两个关键词是“尝试”和“充实”。哲学专业的学习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课业量大、全英课程、对研究方向感到迷茫……新的挑战当前,叶晴选择了最稳健的“打法”:她在专业课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勤预习、多复习,让自己跟上课程的节奏。在学习哲学家思想、整理哲学史脉络的过程中,叶晴逐渐对“学哲学”产生了兴趣,为历史上涌现的伟大思想感到惊叹,也善于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理解生活。
在专业学习之外,叶晴也积极探索自己的多种可能。在本科期间,她尝试过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组织、举办活动、参与竞赛、辅修其他专业课程、担任兼职辅导员,多样的经历锻炼了她的能力,时至今日仍然对她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帮助。奔走在最长的教学楼的日子、埋头在图书馆备考的夜晚、海滨红楼办公室的夕阳……正是这样一颗勇于挑战自我的心,让叶晴在哲珠创造了一份难忘的“独家记忆”。
本科毕业时的叶晴
02|成长:因“探索”而“坚持”
“硕士期间……本科四年捞上的鱼已经吃完了,不过庆幸的是,我已经学会了怎样织网。”
本科毕业后,叶晴选择在哲学专业继续深造。面对学习形式、内容的变化和更为严格的学术训练,她再一次选择直面挑战:她借助每一次报告、讨论、钻研文本、学术交流的机会补足自己的知识盲点、检验自己的写作、完善自己的观点,也利用兴趣写作的习惯不断精进写作的“手感”,逐渐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清晰、规范的学术表达。从硕士到博士,她开始享受发现问题、抽丝剥茧、一一阐明的过程,从中体会了“做哲学”的无穷乐趣。经过多年稳扎稳打的努力,她先后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奖等荣誉,也参与了第十一届古典学年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论坛、北京大学“人伦与秩序”博士生论坛等国内外会议并获得多次论文奖项,在《管子学刊》《当代儒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如今,叶晴依然保持着日常阅读、写作的习惯,积累问题、形成文字并尝试发表,在实践中探索成熟的学术论文的应有之义。
学术会议上的叶晴
在求索真理的哲学之路上,这名行者仍然不忘生活的初心,坚持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泥土里感受世界的脉搏。她在学校担任德育助理,寓知于行,感受与人相处的真诚与信任;她走近乡村和田野,感受扎根在乡野稻田的基层生活,感受深埋在祖国大地的文化印记……叶晴坚信,哲学无法独自回答“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问题;只有回归真实的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真切的交流、感受和世界的交互,才能兼有理性的高度和情感的温度。
乡村实践中的叶晴
03|“不必急着把问号抻直成句点”
“我撑着思考的小艇,不知道还要徜徉多久才能达到知识的彼岸;准确地说,(那)是永远到不了的彼岸,因为哲学的思考太过深邃,它可以无穷无尽。”
将近十年的学术经历,让叶晴进一步发现自己的“无知”——她不再为那些天马行空的点子和似是而非的联想沾沾自喜,也不再执着于那些无法解决的宏大问题,而是从小处的技术性问题扎实落笔,精雕细琢;而在极精微处,这些技术性的“小问题”却能真正响应哲学挥之不去的那些根本关切。她说,“走过的路越多,越发现曾经或许执着的一些荣辱、名誉皆不重要;读过的书、钻研问题的日夜,积累的经验,都会沉淀为自己的能力与智识,从来诗书不负人。”
最后,是叶晴学姐对哲珠同学们的寄语:
与时间相处时
不必急着把问号抻直成句点
你们终将懂得
最深邃的思辨里住着孩童的眼睛
在论证的褶皱处种植鸢尾花吧
让每个三段论都长出蝴蝶的翅膀
哲学从来不是密涅瓦的猫头鹰
而是你们此刻掌心的萤火
照亮彼此渡河时
脚下粼粼的波光
她祝愿大家在晦涩的典籍中总能收获和哲学家对话的喜悦,在每个与论文“鏖战”的夜晚都常常有文思泉涌的瞬间;愿同学们保持哲学的反思,既感受理性思考的高度,又能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贴近具体经验的温度。
亲爱的哲珠系友:
2015年10月9日
哲学系(珠海)
在唐家湾畔生根发芽
历经十载春秋
几度叶落花开之间
我们一同书写过多少春秋
亲爱的哲珠系友
最近过得怎样呢?
值此建系十周年之际
哲学系(珠海)诚邀各位系友分享
就读期间的有趣经历
闯荡社会的人生感悟
对学系和同学们的真挚寄语
不论是正在校园中努力学习
还是正在外为生活奔走拼搏
每一个“你”的故事
都弥足珍贵
这一封珍贵的“家书”
此刻等你落笔
欢迎各位系友投稿!
投稿邮箱:
philzh@mail.sysu.edu.cn
投稿请注明:
姓名+毕业年份+培养层次
(如:张三 2024年毕业 本科生)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叶 晴
图片|叶 晴
编辑|汪俊豪
初审|韩珩 全洁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