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光: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十八)

发布人:韩珩

杨晓光: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

 

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

“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十八)

 

编者按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百年芳华,薪火相传。站在百年华章的新起点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从建设启用至今已度过四分之一世纪,从一块璞玉雕琢成如今的璀璨明珠。

 

为迎接百年校庆,弘扬百年中大精神,还原历史、讲述历史,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推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活动。

 

忆往昔,日曛雨濯赴山海。抚今朝,奋楫笃行不曾怠。我们将邀请见证及参与了珠海校区成长的诸位建设者、领导、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倾听他们讲述心中珠海校区的难忘故事与记忆。

 

 

访谈嘉宾

 
 
 

 

 

访谈嘉宾:杨晓光

杨晓光(1955-),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访谈时间:2024年6月21日

采访学生:吴思颖、宾颖淇、程琪涵 哲学系(珠海)2021级本科生

执笔人:吴思颖 哲学系(珠海)2021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毕为、陈剑龙

采访地点:佛山市皇冠假日酒店

鸣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提供历史图文资料

 

 

 

 

吴思颖:杨校长您好,我们是来自哲学系(珠海)的同学。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希望能就珠海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与您交流!您作为珠海校区筹建工作的主持者,全力以赴投入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世纪工程中。请问是在什么情况下,中山大学和珠海市一起促成了珠海校区的建立呢?

 

杨晓光:这个说来话长,是个大题目,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参与珠海校区建设的人,心中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1999年,教育部鼓励各个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当时中大首先考虑的是在中大南校区(现广州校区南校园)周围扩大校园面积,但是后来谈了很多次也谈不成,从当时周边的情况来看,要扩大学校的面积和办学规模,确实是很有难度。

 

后来学校就想往外去找一找。当时我作为校长助理,根据校领导的要求,跑了三个地方。这些地方都很欢迎中大来当地办学,但从给予的支持来看还是有限。

 

到后来,时任校长王珣章和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兼市长黄龙云在一次接触当中提到中大希望扩大办学规模的愿望。黄龙云同志表示,珠海全力支持中大在珠海办校区。于是在谈了几次之后,双方就确定了在珠海拟筹办的珠海大学校址上,办中大的珠海校区。当时我还是校长助理,在学校做出到珠海办校区的决定之后,很快我就被任命为副校长,全力负责珠海校区的建设。

 

学校和珠海市签署协议的日期距离9月1号开学只有10个月,所以留给珠海校区建设的时间相当紧张。在这10个月的建设期中各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首先,在建设珠海校区的决策部署上,学校立场是非常坚定、非常一致的。中大从来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有过任何分歧,凡是珠海校区建设所需要的,都全力支持。当时,在校领导分工中,时任党委书记李延保同志全面负责珠海校区重大决策,我是校区建设的一线总指挥。当时只要珠海校区建设有问题,学校马上就能作出决定。同时,无论是当初的建设时期,还是后来的校区运转,珠海校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学校各职能部门统一延伸管理,直接负有管理责任。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个部门扯皮、拖延的事情,我想这是我们能够成功建成珠海校区的一个内部机制。

 

其次,珠海校区的建成离不开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各个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这是我在校区建设中深深的体会。珠海市对校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比如说珠海市委市政府要求那些在校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向他们请示报告的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办公,也就是说,只要校区建设有事儿,不需要中大人来跑,政府工作人员在现场解决。珠海市委市政府这一个指令,对于只有10个月建设时间的我们来说帮助很大,极大的节约了我们的时间成本。我还记得当时在现场有一位珠海市政府的副秘书长,因为珠海校区的事情给一个副市长打电话,我一听他把话说得很重,这令我很吃惊,他解释说市里给他的责任是压得很重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参与珠海校区建设的这一批同志的全力付出。直到今天,想起那些往事都会让我非常感动。学校派来参加珠海校区建设的都是一批很能干很愿意付出的人,比如说黄治河、黄喜,还有黄晋强、林伟明、林伟庭等同志。

 

 

图1  珠海校区破土动工,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林俊洪摄影)

 

吴思颖:珠海校区从签约到初步建成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您作为当时一线建设的总指挥,能介绍一下建设过程吗?其中有哪些让您记忆深刻的人和事?

 

杨晓光:建设这么大的一个校区,首先需要做一个规划设计。正常的情况下做完规划设计都要很长时间,包括规划图、施工图等等,甚至几个月内完成就算快的了。而随后的招投标又要几个月,这些流程走下来,10个月内建成,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作为校区建设的负责人,我有一个意识,就是做事一定要合法合规,不要留下后患。那我们是怎么做到10个月内建成的呢?

 

首先是设计。珠海校区虽然是新建的,但是坐落在原来珠海大学的校址上。珠海大学校区建设已经由法国设计师莫尼做了规划,并设计好了一些建筑的图纸。我们马上找来了这些设计图和整个学校的规划图,在充分尊重这些设计图纸的知识产权,并征得莫尼的同意后,迅速确定了主教学楼的图纸。

 

其次是施工。施工需要招投标,招投标所需的程序又需要耗费一段时间。后来我就问,如果珠海大学原来已经到要开始建设的阶段,甚至有个别的建筑已经都建好了,那有没有施工单位?当时负责珠海大学建设的负责人说肯定有啊。找!找到了这个施工单位的联系电话和名称,我就希望原来的施工单位继续施工就行了。但麻烦出现了,我们一找,发现这个施工的企业几乎就要倒闭了,它根本无法承接施工任务。后来我们得到了珠海市各方面的帮助,学校也给了这个施工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让他们尽快把企业恢复起来,从而能够短时间内投入珠海校区的建设施工。

 

第三是质量。在这么短的时间来建设校区存在一个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建设的质量问题。从头到尾一共10个月,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建筑质量一出问题,那就是天大的问题。所以珠海校区从建设开始,每天晚上都有人值班,对现场的建筑材料取样保留检查。这既是对施工单位的提醒,同时也是对建筑质量的保证。而负责建设校区的团队也是非常敬业的,他们几乎不区分工作日和节假日。校区开始运营一段时间以后,没有出现建筑质量问题,其中主教学楼还获得了珠海首个鲁班奖,这对于学校和珠海市都是一个荣誉。

 

校区建设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前面说的规划设计,比如招投标,都得到珠海市全力支持。而且珠海的支持不仅仅来自市委市政府,广大市民对中大建设珠海校区的支持和热情也是高涨的,2000年开学的时候,珠海像过节一样,很多地方都非常让人感动。

 

 

图2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二期工程封顶仪式现场,校长黄达人(右二)、副校长杨晓光(右一),珠海市市长方旋(左二)等领导出席仪式(林俊洪摄影)

 

 
 

 

程琪涵:在您担任校区督办的工作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具体经历呢?

 

杨晓光:珠海校区最初的原貌可以追溯到“珠海大学”规划中的几栋原建筑。当时,尚未正式招生,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办学规模。然而,学校建设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因此,从最早的规划开始,我们就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对校区原生动物设立保护区之外,校区曾经在学生饭堂西面养过鸽子。那段日子里,学生们会去喂鸽子,与自然亲密接触。

 

校区三面环山,面朝大海,生态环境非常优美。保护这样的环境,既是对珠海这座城市的支持,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让大家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始终坚持将生态保护融入校区的日常管理和发展中。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生动的教育,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对学校来说,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图3  2003 年 11 月 14 日,牛津大学常务校长卢卡斯博士(右三)访问我校珠海校区,并在校区“名人林”亲手种下一棵白玉兰树。(林俊洪摄影)

 

宾颖淇:在全国高校中,珠海校区的校容校貌十分有特色,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我们的教学楼还曾经被评为亚洲最长的教学楼。可否请您分享一些在校区整体规划、设计方面的故事?

 

杨晓光:珠海校区择址于唐家湾畔,采用了法国设计师莫尼先生为珠海大学设计的规划图纸。现在的珠海校区教学实验大楼衔接两山,面朝大海。图书馆形如书本开启,通过“瀚林山”和“勤为径”与教学实验大楼共同构成“书与尺”的设计效果。风雨球场则采用钢拉索结构。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风景如画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图4  珠海市委书记、市长黄龙云(前排左二)与珠海校区早期校园规划师莫尼先生(右二)(林俊洪摄影)

 

吴思颖:我们阅读了一篇推文,一个校友回忆说,您在校区建设的时候,会半夜开着吉普车在泥泞的工地里监督工作,可否请您分享一些在筹建珠海校区的过程中令您印象深刻的场景呢?

 

杨晓光:说到校区建设,因为当时正好我会开车,所以有这个便利,我就时不时地开车去教学楼和宿舍、饭堂这边走一圈。有时候我也会开车来到工地,拿取一些建筑材料,用作后续的材料质量检查。这样时不时地走一走,对施工单位来说,也是一个提醒:校区的负责人是经常来看施工现场的。同时,由于校区建设任务高度紧张,这导致校区开始建设一个月后我就患上高血压。我还记得当时去北京路买血压计,回来的时候正好在南校区的南门碰到李延保书记。自从确诊了高血压后,我就需要每天吃一粒降压药,一直吃到现在。

 

程琪涵:我们了解到,建设珠海校区并在珠海校区实现延伸管理,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重要内容。请问在校区投入使用之后,在教学、校区管理方面,您印象最深的故事有哪些呢?

 

杨晓光:珠海校区作为中山大学延伸管理的一部分,确实给中山大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0年,中山大学所有的学生都要在珠海开学并继续后续学习。虽然这给教师们带来了额外的时间成本,需要乘坐大巴往返于广州和珠海之间,教师们需要适应这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大家总体上是理解并支持这一举措的,都能够认识到新校区对中大办学规模扩大的好处。当然,教师们的理解基础上,学校也为解决教师的通勤问题,在珠海校区规划中保留了教职工宿舍楼,这样教师们就不需要每天往返奔波。这些举措不仅减轻了教师们的通勤负担,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从老师们的理解和支持到校区设施的不断完善,珠海校区的发展凝聚了中山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宾颖淇:回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您觉得最感欣慰的事是什么?

 

杨晓光:当时,距离珠海校区第一届学生开学还有十个月。十个月的时间建成珠海校区,有的人说这是奇迹。其实这里边有产生奇迹的具体方式方法。我还记得开学前15天,时任校长黄达人同志给我电话,说有几个人到珠海校区看过回来和他讲9月1号绝对开不了学。我说:我是分管珠海校区的副校长,珠海校区不能如期开学,我这个副校长辞职。在这15天内,教学楼外边铺草皮、种树、修路都是24小时施工,保证了珠海校区如期开学。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在珠海校区第一届开学典礼上讲了一句话:“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设计、建设、启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身边有的人都掉了眼泪。

 

 

图5  2000年9月10日10时,中山大学200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在珠海校区教学实验大楼举行。珠海校区历史上首届3300名大学生及数百名家长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珠海校区管委会供稿)

 

程琪涵:我们在查阅校区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珠海校区的教学实验大楼自2000年7月15日竣工以来,不仅获得了鲁班奖,也被评为了珠海特区十大知名建筑之一。请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故事让您印象深刻?

 

杨晓光:教学实验大楼作为校区的第一主建筑,是校区总体规划中最重要的建设任务。在规划设计阶段,我们有幸得到了莫尼大师的精心规划。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份规划完美地实现。我们对建设速度有严格的要求,并且经常进行现场检查。我记得自己经常开吉普车去现场查看,甚至参与了轮班检查,包括不定时挖取水泥样本进行留存,确保材料的质量。教学楼的设计考虑了师生的便利性。例如,教学楼横跨两个山头,学生在雨天穿梭于不同教室时无需打伞。此外,教学楼紧邻校区的办公楼和机关,便于师生快速前往。原来教学楼底层是开放式的,可以用于各种活动,甚至体育课也可以在一楼进行。

 

如今的大楼具体使用情况有所变化,但教学楼的规划设计和成功建设,至今仍让我们感到自豪。这座建筑不仅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更成为了校区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每一位师生不断追求卓越。

 

 

图6  教学试验大楼建成远眺,其外形设计寓意生命的孕育、孵化和成长的过程。(珠海校区管委会供稿)

 

吴思颖:根据资料,榕园宿舍建设时,为了保留一棵榕树,把原本计划是直形的榕5榕6宿舍楼建成弯的形状,使得这两栋宿舍的建造成本大幅提高。当时学校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花那么大的代价保留这颗榕树呢?榕园宿舍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精彩的故事吗?

 

杨晓光:因为我们原来也跟珠海承诺,在建设珠海校区的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来的规划,以及原有的树木等等。因为当时宿舍楼是新规划的,不会因为留一棵树就大幅度提高预算,但是留这棵树确实让宿舍感觉非常好。

 

 

图7  珠海校区建设现场灯火通明(林俊洪摄影)

 

吴思颖:今年是中山大学100周年华诞,也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设二十五周年。我们从您刚才的精彩分享中,能切身感受到您对珠海校区的热爱和为其发展作出的努力与贡献。最后,能否请您给如今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工作和学习的师生给予一些建议和寄语呢?

 

杨晓光:考入中山大学的都是优秀的学子。无论是在哪个校区,进入中山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学习都是一份荣誉。我希望中大学子们,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发扬中大校训精神。广东省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省份。中山大学也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我们的校训便是这些传统的最佳总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广大学子们要把校训精神发扬好,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学习当中,把钻研敬业、争当社会优秀人才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灵魂当中去。

 

 

图8  珠海校区部分初期建设者合影(杨晓光副校长,后排左八;林伟庭副主任,后排左四)(林俊洪摄影)

 
 

结语

 
 
 

 

在杨晓光副校长的生动讲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珠海校区建设初期的那段火热岁月。通过杨晓光副校长的回忆,珠海校区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如画卷般向我们徐徐展开。

 

珠海校区的每一处角落都饱含着建设者们浸染的汗水和欢笑的记忆。从胼手胝足的艰难建立,到筚路蓝缕的辛勤开拓,珠海校区的建设者们书写了一章又一章动人的故事。

 

杨晓光副校长表示,他与珠海校区的其他建设者都在与校区共成长。在珠海校区的工作经历使他受益匪浅,极大地启发了他后来在佛山开展绿化环保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感谢杨晓光副校长为我们分享的精彩故事!青春不老,再续新篇。如今的珠海校区恰似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年,正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图9  采访小组成员与杨晓光校长合影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吴思颖 宾颖淇 程琪涵

图文资料|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

编辑|古泽林

初审|韩珩 全洁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