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哲珠科技哲学论坛第十四讲:意识的变更状态与心身问题

意识的变更状态与心身问题

发布人:韩珩
主题
意识的变更状态与心身问题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486
主讲人
王帅翔 北京大学哲学系 博士后
主持人
王华平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1

题目

意识的变更状态与心身问题

2

主讲

 

王帅翔

北京大学哲学系 博士后

3

主办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4

主持

王华平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5

评论

黄昉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博士后

6

时间

2024年3月22日 15:00-17:00

7

地点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海琴六号A486

 

主讲人简介:王帅翔,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哲学框架下的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特别关注意识的形而上学问题,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参考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罗素主义泛心论从经验解释力的层面提供辩护。 在《哲学分析》、《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

 

讲座内容简介:神经物理主义(neurophysicalism)是神经科学家在心身问题上所普遍承诺的形而上学立场。 根据神经物理主义,一切意识体验都无外乎脑内的神经结构和动力学活动。 但是,神经科学对清醒梦和神秘体验等意识变更状态的研究却对神经物理主义提出了经验挑战。 根据神经物理主义在经验世界中的预期,意识体验与其神经关联在结构特征上具有同构性。 但是根据相关经验研究,在清醒梦和神秘体验等非常态意识状态下,意识的现象结构与神经动力结构存在着明显的错配,这不符合神经物理主义的经验预期。 而且,神经物理主义提出的各种可能回应方案都难以应对这个经验解释的挑战。 宇观泛心论(cosmopsychism)则为这类现象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形而上学解释框架。 基于心理学中多重人格现象提供的类比,视角性的个体意识由宇宙意识“解离”而来。 日常状态下生物大脑的神经动力结构构成了宇宙意识“解离”的物理边界,因此现象结构与神经动力结构同构; 但是在某些意识的变更状态下,宇宙意识“解离”的边界不再是个体大脑的神经动力活动(伴随着视角性的改变),因此会出现神经—现象结构的错配。

 

 

 

来源|哲珠新媒体

海报|张秋帆

编辑|李颖妍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