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首届“多学科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研究”在广东珠海顺利召开

发布人:韩珩

 

 

2023年11月17-19日,首届“多学科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研究”大会在广东珠海顺利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山大学为鼓励学校学科交叉融合而设立的“学科交叉会议”专项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承办。会议由四场与人工智能前沿问题密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组成,分别来自中山大学、山西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十逾所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学术期刊编辑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伊始,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王华平教授致开幕辞。王华平教授对参会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并对接下来的会议主题内容提出了畅想,期待大家从不同视角展开精彩发言,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第一场研讨

主持人:江 怡 山西大学教授

 

 

01

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工程

朱 菁 厦门大学教授

 

 

朱菁教授回顾了古典人工智能探索“知识工程”概念的三种路径,并提出以大规模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的新发展将为当代的知识工程建设带来新的变化,这将对知识工程议题的一般观点有所挑战,值得重视。

 

02

Quantitative causality:

    causality-aided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causal machine learning

梁湘三 中山大学教授

 

 

 

梁湘三教授介绍了他在人工智能因果推理方面所做的研究成果——Liang-Kleen信息流理论。他指出,为获得更可靠的预测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不应该只满足于发现对象之间的相关性,而应该具备判断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随后,梁老师简要介绍了他在量化因果性(quantitative causality)方面所做的专业性工作及其在具体案例下的应用。梁教授汇报结束后,大家针对其内容进行热烈讨论,几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多番精彩的提问与切磋。

 

第二场研讨

主持人:苏建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审

 

 

03

论人工智能全知论题的逻辑基础

万小龙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在报告中,万小龙教授试图通过他的STRF理论解决认知逻辑中的全知难题(logical omniscience),全知难题根源于认知逻辑的基本出发点。为解决这一难题,学界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在经典逻辑标准记号外加必然算子形成模态逻辑来修改正规模态逻辑系统及其标准语义。万教授指出,这种解决方式是不必要的,因为他的STRF理论揭示出,真正的模态必然算子是从经典逻辑“内生”的标准记号(集)的派生符号,据此理解根本不存在全知难题。

 

04

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

闫坤如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闫坤如教授回顾了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的历史,对人工智能的黑箱问题及其风险作出分析,说明了可解释性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她对如何理解和实现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作出反思,并提醒我们注意:可解释性本身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为了克服由不透明性引发的难题;基于此,闫教授提出了一种分布式人工智能构想。

 

05

大规模语言模型的创造力

王华平 中山大学教授

 

 

王华平教授关注的问题是,以LLM(大规模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具有人的创造力,这取决于我们对于创造力的理解。王华平教授认为,如果可以把人的创造力区分为组合创造力、探索性创造力以及转换型创造力三种类型,那么我们可以认为,LLM完好地体现了组合创造力和探索性创造力,却仅在有限的意义上体现出转换型创造力,因此仍有进步的空间。他还提出,要使人工智能具备真正的转换型创造力,关键是要使其获得反事实思维能力(或因果推理能力)。

 

第三场研讨

主持人:叶 斌 中山大学副教授

 

06

        我们可以责备社交机器人吗?

                ——人机责备的可能性与规范性

王淑庆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淑庆副教授认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要从人机互动的伦理维度考虑AI。通常,AI学界将此问题看作机器的道德责任问题。在人机互动中,责备问题有其独特性,也涉及AI伦理的基础问题研究。王华平教授指出,责备的资格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新的形态:在责备的功能主义意义上,对机器的责备是可能的;但是,对社交机器人的责备需要遵守最基本的信念规范。

 

07

微积分的哲学认识与人工智能的理念

吕梨杰 桂林航空工业学院

 

 

吕梨杰老师的汇报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1.芝诺“悖论”与微积分思维:“飞箭不动”暗含运动的可能性问题,体现出微分中值定理;2.微积分的哲学认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背后的哲学思想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3.人工智能的理念:莱布尼兹“普遍代数学”,用字符表达我们的所有思想。

 

08

人工智能写作带来的新变革

秦莉莎 澳门科技大学

 

 

秦莉莎介绍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创作权、审美标准、写作主体的变革:1.人人都是艺术家,写作突破了传统文科的牢笼,文理融合的大综合新文科,写作变得理性化、客观化,创作平权化促成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新的审美标准、新的文学评价机制的出现使得复制的艺术也是一种艺术,语言重组的游戏也成为写作的一环;3.写作主体的变革,譬如:人工智能写作、人机协同写作、集体写作的作者问题,涉及哲学中的主体问题与身心关系的论争。

 

第四场研讨

主持人:王淑庆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09

人工智能伦理的认识论反思

叶 斌 中山大学副教授

 

 

叶斌副教授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伦理方案并未有针对用户的人工智能方案;在大部分方案中,尽管纳入了用户层面的伦理考量,但依然维持着一种自上而下的倾向,这导致用户在伦理原则中参与度较低,使用户可能并不能有效感知伦理原则为何物。基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他提出了一种具身方案,但难题在于,该方案在伦理层面并未与用户形成有效交互;需要增强用户伦理的感知能力,并加强伦理与用户的交互性。

 

10

ChatGPT与“数据知识”

郭 宇 山西大学

 

 

郭宇从“ChatGPT是否具备成为知识生产主体的能力”这一问题入手,介绍了ChatGPT具有丰富的数据,拥有成为知识生产主体的“先天”结构,具备自我更新性等优势。但与此同时,ChatGPT未能实现真正的“智能水平”,其知识生产的要素来源是数据库,底层逻辑是概率问题,在知识更新能力上更强,ChatGPT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其自主性、专业性等特点。这将带来知识定义、知识结构上的变革,以及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时代变革。

 

11

信息哲学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研究

王雨泽 北京林业大学

 

 

王雨泽主要介绍了信息哲学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研究,以信息哲学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他从社会利益、对应风险、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作用与风险,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开发人工智能时,还要关注伦理、政策的有效实施。汇报结束后,王华平教授对他们的研究内容进行细节上的补充,苏建军编辑从审稿的角度提供了有效的写作建议。

 

 

会议总结阶段,叶斌副教授作为此次会议的事务负责人,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精要的总结。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构成一种新的经验基础,需要各个学科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此新的经验基础进行研究。同时,新的经验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个挑战是值得思考的,这也是此次会议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在会议落幕之际,王华平教授致闭幕辞。他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齐聚一堂,并表示此次“多学科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研究”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学术大咖们的激烈交锋与年轻学者们的登台亮相共同成就了一场难能可贵的学术盛宴。期待日后有更多的机会重聚珠海,共襄盛会!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杨一鸣 程娟娟

整理|邵舒颖 洪达明

采风|陈浩东

编辑|陈浩东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