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我系杨震副教授发表文章:感性学的历史、危机与新生——当代德国美学的重构路径

发布人:韩珩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哲学研究》2023年第7期目录

基本信息:

感性学的历史、危机与新生

——当代德国美学的重构路径

 

[摘 要]从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到休谟时代的鉴赏论和鲍姆嘉通的低级认识论,再到康德对反思判断力的先验阐明,感性学赢得了其否定和肯定的定义:作为基于“感性认识”与“认识诸能力间游戏”的活动,感性学区别于理论认识与道德实践。但因其未超出认识论,所以此类定义没能给“感性”提供充足的自律空间,导致它在黑格尔、谢林之后陷入智性主义的艺术哲学,并受到当代观念艺术的严重挑战。为了重构“感性学”,泽尔、伯梅、门克等当代德国美学家聚焦于经验过程本身,提出了“显现”“气氛”“力”等理论,将“感性”澄清为时间性、空间性、身体性与模糊性,不仅使感性学区别于理论与道德的超时空性、非身体性与确定性,还使它获得了更为独立且更具兼容性的当代视野。

 

[关键词]感性学;时间性;空间性;身体性;模糊性

 

[中图分类号]B83-02

 

作者介绍:

杨震,湖南湘阴人,北京大学与法兰克福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教授,任职于哲学系(珠海),兼任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及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美学,包括新感性学、审美经验、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欧陆与分析美学比较以及美学对当代艺术的兼容问题,并致力于当代德国美学流派的译介。

来源|哲学研究

文稿|杨 震

编辑|江素莹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