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哲学珠海论坛第八十八讲:道家“农道合修”思想及其意义

发布人:辛邦杰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哲学系(珠海)A486会议室

题目

道家“农道合修”思想及其意义

主讲

盖建民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

主持

邓联合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

主办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时间

2021年11月27日19:00开始

地点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哲学系(珠海)A486会议室

 

 

内容简介

 

一、小引: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

 

二、由“贵生”而“尚农”

 

三、道家与传统农业社会多方面的互动

 

四、道家“农道合修”引发的思考

 

传统观念认为,道家注重个人修炼与解脱,似乎不大关心世俗社会“辟土殖谷”、畜牧、桑蚕之事,于农学无涉。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道家以“贵生重生”、“生为第一”为基本教义,而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衣食保障。从逻辑上分析,“道在养生”,“养”古文写作“養”,《说文解字》释云:“养,供养也。从食,羊声。”因此,“养”的本义就是用食物来供养。广义的养生,理应包括日常生命的维持与延续,衣食的保障就是“养生”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道家“重生”必然导致“贵农”,农耕之道也是道家孜孜以求的自然之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农耕之道的探索也就成为道门奉道体现和求道证道的一个途径;道门奉行“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的教戒(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这一宗教伦理有助于强化道家与农学的关系;宗教的发展与宗教自身的寺院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力耕自养、农道合修则一方面可以解决道众的生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农桑之业来扩大宫观经济实力,为道教实现济世度人的宗教关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为巩固发展教团组织提供恒久动力;道徒多来自农家子弟,自幼对农桑之业耳熟能详,具备农道合修的基础和条件。
 
道家典籍中本身就有“农道”一词的专门用法;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农道合修”、农道并举的潜流与传统。张道陵创立的道派之所以被史书称之为“五斗米道”,也与尚农道风有某种关系。道门中有不少名士高道本着出世而不离世的宗教精神,对事关民生大事的农桑技艺也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在农学领域中有着不俗的表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农学思想。

 

 

主讲人简介

盖建民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七、八届哲学)成员,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宗教学研究》主编(执行)。曾任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

专长于道教南宗历史与文献、道教医学文化社会史研究、道教科技专题研究。专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获教育部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9月)《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荣获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9月)暨福建省政府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12月),专著《道教医学》荣获福建省政府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10月)。主编《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五卷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国宗教通论》(国家级“十五 ”规划统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等,近年策划主编出版《道教研究学术前沿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