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附中百花讲堂第二十二讲 | 人工智能是否有自我意识?
中大附中百花讲堂第二十二讲
人工智能是否有自我意识?
2019年10月18日下午,中大哲学百花讲堂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二讲。本次讲堂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是否有自我意识。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硕士研究生张珺,组员为梁晓仪,麦合丽娅·阿不都许库尔。指导老师为罗志达老师。
在课程开始前,张珺引导大家想象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是不是会像电影中那样,你不再是你,你是被设定的程序,想象被困在处理器中的人类意识,现实世界里一拨动按钮就可以给他上千年的刑期,而他没手没脚,毫无反抗的办法。在引起学生兴趣后,介绍了本科课程的主题——人工智能是否有自我意识?课程主要围绕何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以及基于典型案例讨论人工智能和自我意识。
1
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围绕“人工”和“智能”两部分概念内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分别介绍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职能的定义和分类。介绍现在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并且一般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
2
随后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主要介绍了里程碑事件,如: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1942),艾伦·图灵提出模仿游戏(1950),达特茅斯举办人工智能大会(1956),弗兰克·罗森布拉特创造了感知机 (1957)等,介绍现在人工智能应用于识别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航天应用、医学领域等;鼓励学生能够在未来接触人工智能领域。
3
最后,通过人机大战,“深蓝”胜利和AlphaGO和中文屋等案例,让学生围绕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提问,强人工智能到底可不可能存在?如何鉴别强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比如副本)该享有人类权益吗?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
课程小结:本次课程简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初步知识,希望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兴趣,在课上我们并不是要回答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希望同学们可以守护好奇心和想象力,养成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不忘初心,求真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