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第一课|探红色印迹,担民族重任
5月8日,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返校的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师生们,满怀激动的心情,通过网课的方式开启了意义深远的开学“书记第一课”,由我系屈琼斐书记主讲。
在以“中山大学校园的红色印迹探索”为主题的课堂中,我们聆听着书记生动的讲解,仿佛亲身踏上了探寻我校红色印迹之旅,从“以校为名的法政路”,到文明路与兴昌街,再到石牌校区,每一步都是中大师生积极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满怀赤诚爱国情怀的历史见证!
如今的中大师生在中山大学浓郁爱国情怀的熏陶感染下,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奉献有增无减,不仅从未停止对红色印迹的回顾与探索,还主动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更应秉承中大师生积极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精神,继往开来,将红色精神烙在心中,努力学习知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感想分享
陈怡平:相比对中大师生活动轨迹的追寻,我更怀念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高峰期的中大师生活动的越秀区的昌兴街。它既是《新青年》杂志南迁驻地所在,又是发动1917年开端的“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文学团体创造社所在,更毗邻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旧居:杨家祠。彼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高峰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期许也不再停留在学理研究方面,而有了实际的救国兴民的期望和本土化尝试,想来那时候的昌兴街不仅是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更奔忙着无数致力于传播新思想的仁人志士。如今的昌兴街繁华褪去,虽然在建筑上依稀可以辨得往日进步热闹的痕迹,但一个还原当年进步氛围的文化内核是亟需被找寻的。
王皓玉:中山大学有着革命的优良传统,校园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红色印迹。在中大建校时的广州,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新思想的窗口。与中大相关的道路,从法政路和文明路到昌兴街,这些名称记录了中大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参加红色革命活动的点点滴滴。在革命时期,中大师生的活动也彰显着红色的印迹。例如,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等都与中大息息相关。中山大学在西迁之前的石牌校区,虽然启用时间较短,但其留下的“向民众学习、为民众谋福利”的实践精神,为中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另外,中大师生积极组织、参与左联的活动,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今,中大仍在锐意革新,不断突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大人仍在不懈地钻研学问,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对红色传统的传承,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魏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中大红色校史后,我对马克思主义事业的理解更深刻了。在我们现在的年纪,不仅自己每天想的、谈的、梦的、写的都是未来,还渴望后代们能记住我们朝未来奋力前进的身影。可到底怎样做才不会被历史的滚滚浪潮淹没呢?什么样的人物能够跨越种族和文明被永远铭记呢?我意识到:是那些为高于自己的事物奋斗的人。他们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并且永远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交给我们的难题。近一百年前,有无数个这样的勇士在岭南大地上扎根,为创造一个没有压迫的新世界无私奉献,留下了创造社、《新青年》杂志社、丁卜书店这些辉煌的印记。正是这些留存下来的时代印记,使我们在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上能坚定信念,甘心奉献自己,做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
马琳:屈老师的开学第一课以“中山大学校园的红色印迹探索”为题,摘取了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以及大革命时期三个阶段中山大学校址所在地的红色活动经历来展开介绍。从辛亥革命时期,中山大学前身之一,广东法政学堂的留日师生开展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介绍活动,到大革命时期,李大钊、谭平山、何思敬等人一边担任中大的教员一边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带领中大师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活动。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红色岁月,每一次的变迁都有迹可循,点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李龙:探索中山大学的红色印记,是在挖掘校园的革命基因,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的传播的轨迹的追寻和把握。在本学期开学书记第一课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故事,深感中山大学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也对我们的校园生出了更多熟悉感和崇敬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何干之、邓初民、何思敬等勇进智潜、引人奋进的良师、及彼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的一批中大进步学生。中大师生积极组织参与左联等革命活动的一系列努力是在实践中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文化与群众、文化与政治的尝试,影响深远,值得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