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哲学前沿问题讲座系列第十六讲·化性归情:“礼义”的情感渊源 ——荀子“诗性伦理”思想研究

化性归情:“礼义”的情感渊源 ——荀子“诗性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人:韩珩
主题
化性归情:“礼义”的情感渊源 ——荀子“诗性伦理”思想研究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486
主讲人
王堃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

 

 

 

 01 主题

 

 

化性归情: “礼义”的情感渊源

  ——荀子“诗性伦理”思想研究

 

 

 02 主讲

 

 

王堃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

 

 

03 时间

 

 

2023年12月21日 

19: 00-21: 25

 

 

04 地点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海琴六号 A486

 

 

讲座简介

“礼义”与“性情”关乎荀子伦理思想中“化性起伪”的核心问题,而无论是“性伪合”抑或“性伪分”的观点都建立在“性”“伪”二分的架构之上,对于这个二分结构的反思则将问题导向了“性”与“伪”两个概念的“人性论”基础。 “性伪之辨”是通过对“人性”本身的追问中形成的,而这个追问是在超越性、伪二分结构的情感视域成为可能的。 从荀子对人性的约定“生之所以然谓之性”出发,“人性”可分为两层,其一是认知层面的“性知”(生知),其二是价值层面上与“伪善”相对的“欲恶”。 恰是在对“性”的追问中,关于“性”的约定才可能形成。 “化性”即是这一还原: 还原到关于如何约定“性”的追问中,也就是还原到“性之和所生”的和谐情感视域中。 唯有在此还原中,“起伪”才成为可能,“礼义”方可能建立在关于情感的领悟与反思之中。 关于仁爱情感的本真言说,在荀子那里是以“诗言是”表达的,“取是以节之”则是关于“礼义”的建构。 奠基在本身情感的领悟与反思中,“礼义”才得以建立并实行。 而“礼”的实践导向了“乐”,以回归愉悦和谐的情感体验。 诗与乐作为礼之终始是合一的。 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脉相承,荀子伦理学体现出儒家“诗性伦理”的特质。

 

 

来源|哲珠新媒体

海报|帅芃莲

编辑|周苑霖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