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珠美学论坛第七讲:可识别、不可识别、再可识别——关于艺术身份的争论

哲珠美学论坛第七讲:可识别、不可识别、再可识别——关于艺术身份的争论

发布人:韩珩
主题
哲珠美学论坛第七讲:可识别、不可识别、再可识别——关于艺术身份的争论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腾讯会议: 131-537-863
主讲人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主持人
杨震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



1

主题


可识别、不可识别、再可识别——关于艺术身份的争论

2

主讲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3

主持


杨震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

4

与谈


唐诗韵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博士后

冯子杰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博士后

5

主办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6

时间


2022年11月18日15:00开始

7

腾讯会议ID


131-537-863



内容简介

  艺术品的识别问题,是20世纪后半期艺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古德曼坚持认为,我们凭借感官感知就能够将原作与赝品区别开来。 只要拥有足够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训练出相应的感知力。 丹托则争锋相对,认为决定某物之为艺术的东西,是感官无法识别的理论氛围。 马戈利斯则批评了古德曼和丹托的理论,认为我们对文化事物的感知本身就包含着理解在内,将感觉与思想完全对立起来是根深蒂固的二元论在作祟。

个人简介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华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2016年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 出版《艺术学通论》《美学导论》《回归: 当代美学11个问题》等学术著作15部,《艺术的语言》《景观美学》等译著7部,主编《国际美学年刊》(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第16卷,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Asian Philosophy、Rivista di Estetica (意大利《美学杂志》)、Filozofski Vestnik(斯洛文尼亚《哲学研究》)、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 策划“弥漫——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意大利威尼斯,2011)、“时差——中德新媒体艺术展”(德国汉诺威,2012)、“平面与深度——中国当代绘画展”(韩国首尔,2014)、“国风——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展(俄罗斯圣彼得堡、瑞典乌斯特堡,2015年)、“平远——中斯当代艺术邀请展(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2016年)、“艺术为了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览项目”(巴黎,2016年)、“流动——中意当代艺术交流展”(维琴察,2017年)、“墨生四象——国际水墨艺术邀请展”(波兰克拉科夫,2017年)、“相遇丝绸之路——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乌鲁木齐,2014)等艺术展览200余场。 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案|杨 震

编辑|余沛冉

初审|黄丹萍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