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珠海)直属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专题学习“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启动大会精神

发布人:韩珩

哲学系(珠海)直属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于2019430日在海滨红楼13106会议室集中学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四月学习主题,并开展了学习“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启动大会的会议精神的专题学习。专题学习结合中山大学春季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讨论我系哲学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由屈琼斐副书记(主持工作)主持,中心组全体成员参加,并扩大到党政办全体行政人员。

系主任助理秦际明副教授做主题发言。秦际明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介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新要求。201810月,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主抓本科教育,与我校的本科教育改革相符合。新文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要致力于培养新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培养思想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强化担当意识是首要要求,要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实验计划前期探索的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数量,行程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学习方式上要强调创新,强调个性化培养和价值制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在专业培养上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鼓励学科间的相互合作。

秦老师结合我系实际情况,与中心组成员探讨在培养哲学学科拔尖人才工作中,我系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秦老师认为首先要对哲学人才的定位。一是培养古今中外的大局观,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继承。二是培养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意识与统合意识。中国的发展所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道路,我们的哲学社科研究要体现中国道路的特质,建构基于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其次,在专业培养上,学生要分流,哲学领域要分支,意识到不必人人成为思想家。专业课程要突出主干,着重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在主干课程中突出文明意识,思想意识,与大局意识。最后学科要融合,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学科相融合。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培养老师的大局意识。

结合秦老师的主题发言,中心组成员做了学习分享。

陈建洪主任指出,我系要抓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立足我校教学实际,着眼未来,努力开设通识课程与多学科交叉课程,鼓励多样化教学和小班教学,推进慕课建设,努力打造“金课”,完善我系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养哲学学科拔尖人才。

屈琼斐书记谈了四点体会: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和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差异,让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会分别在哲学学科拔尖人才的持续深造、其他专业卓越职业领域的转专业深造、直接就业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并给予学生实现成才目标的多元教育资源和机会;成为思想家之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主战场落实党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哲学系(珠海)中心组成员经过一上午深入学习和交流,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意义,并结合我系哲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和讨论了如何推进教学“质量改革”,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卓越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