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十讲:反标的论与对身份一致的判定(Anti-criterialism and Identity Judgements)
5月12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于海滨红楼13栋成功举行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十讲。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反标的论与对身份一致的判定(Anti-Criterialism and Identity Judgements)。讲座由系主任陈建洪教授主持,主讲人为来自阿联酋大学的助理教授Simon Langford。
Langford博士的演讲从对标的论和反标的论的简介开始。一般说来,标的论(Criterialism)认为,可以为跨越不同时间点的身份一致(identity)找到标的(criteria),以认证确是同一物出现在不同的时间点。相反,反标的论(Anti-Criterialism)则认为,没有所谓的标的;对于人的持续存在而言,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连续性(Biological\psychological continuity)在形而上的意义下并不是必需的;身份一致可以游离于标的之外。标的论对反标的论加以批评,质疑后者以否定标的为前提,如何去寻找身份一致性。Langford博士在演讲中回应了这一质疑。尽管身份一致无法在经验上被观察到和被证实,但是这并不代表反标的论在寻找身份一致上束手无策。反标的论并不否认,身份一致可以偶然地(contigently)标定于诸如生理连贯性等关系之中。此外,尽管缺乏经验观察,面对在身份一致上种类繁多的解释,反标的论可以依据它们的理论长处(theoretical virtue)来比较不同解释之间解释效力的大小。例如,反标的论认为,存在合理的理由来接受生理连续与身份一致之间的关联性,尽管这种关联不是形而上的关联。相反,在关联的性质上作了更强化表述的标的论则面临举证困难:身份一致在经验上无法被观察,而诸如比较理论长处等非经验观察的手段,又不足以承诺形而上的必然性。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触及以下几个议题。首先是关于认知身份一致的两种不同方式,即如何确信他者的身份一致和如何确信自我的身份一致。Langford博士认为,尽管在演讲环节他仅关注了后者,不过这样安排是因为,确信他者与自我确信有着迥异的观察视角;演讲中对于确信身份一致所不得不作的弱化表述,对于自我确信而言可以是不必要的,但是对于确信他者而言却是必需的。其次是关于身份一致的定义问题:身份一致应当被如何定义,身份一致是如何被主体认知到的,对于身份一致的确信是否摆脱不了认知上的怀疑主义等。Langford博士认为,反标的论确实颠覆了有关身份一致的日常认知,但这不代表反标的论会陷入某种身份认知的神秘主义之中;相反,比较理论长处的检验方式,使得反标的论比其对手更加远离神秘主义;标的论,因其承诺了身份一致和其他关系上的形上连结,反而容易遭受怀疑主义的攻击。第三是关于反标的论与日常经验之间关系的问题:反标的论如何回应日常经验,如何帮助人们确定生活中的善。Langford博士认为,日常经验往往预设了身份一致与心理\生理连续性的关联;而标的论和反标的论都承认有这种关联,只是对这种关联的性质有所分歧;日常经验则很难对这种分歧的是非下准确的判断。此外,另一项对演讲内容的质疑是,反标的论是否过于弱化了身份一致这一概念,以致于反标的论最终无法与身份一致本身相容。Langford博士承认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为演讲的内容更多地关注于身份一致与其他关系的关联,对身份一致本身尚未展开充分的探讨。最后,与会者又与Langford博士就宗教研究中身份一致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精彩的讨论环节结束后,陈建洪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并对Langford博士的来访和演讲表达感谢,随后宣布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十讲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