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九讲:支持一元论:一项基于连贯性的论证
5月5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于海滨红楼13栋成功举行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九讲。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支持一元论:一项基于连贯性的论证(A Coherence Argument for Monism)。讲座由系主任陈建洪教授主持,主讲人为来自韩国庆熙大学的教授Itay Shani。
Shani教授首先介绍了演讲内容的大致思路:自然展示了连贯性;而哲学的任务在于能够解释这种连贯性;而在目前的理论视域之内,惟一可行的解释预设了形而上学上的一元论;因此,可以基于连贯性论证而对一元论予以支持。接下来,Shani教授对连贯性做了一番介绍,展示了物理世界中的连贯性案例,以及日常语言中对连贯性的描述。对于连贯性的论证,可以有两种策略:内生连贯性(internal coherence)与外赋连贯性(external coherence)。两种策略都可以在物理世界中找到相应的案例,又都能在哲学理论界找到各自的支持者。例如,19与20世纪之交的一批哲学家(如怀特海等)认为哲学的目标是去寻找那种统合所有理性思辨的连贯性;在这样一种和谐的哲学体系中,连贯性其实是内生的。相反,外赋连贯性则受到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的支持(如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连贯性的赋予者可能是外在于世界的上帝,世界自身的连贯性来自于上帝的干涉。连贯性的问题牵涉到现象领域中的一致论(unionism)和分离论(separatism)。一致论意味着内生连贯性和一元论,而分离论意味着外赋连贯性和多元论。两者相比,内生连贯性策略具有相对优势,因为外赋连贯性策略总是会被两个问题所困扰:其一,外赋者本身的实质为何;其二,外赋者与它所施加干涉的对象,如何产生清晰的关联。以自然法(laws of nature)为例,自然法的颁布者无论是上帝,还是抽象而独立的实体(如柏拉图的理念),都会在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上遇到困难。即使采用某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即认为外赋者存在于它干涉下的成品之中,外赋连贯性策略仍然要面对上述困难:外赋者的本质含混不清,无法成功统合经验观察中的惯常性(regularity)和理论所需的必然性(necessity),进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无穷回溯之中。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首先是关于自然展示连贯性这一前提。提问者认为这一前提可以被质疑。Shani教授认为这一前提确实有讨论的空间;当然对这一前提的改动可能导致结论上的变化。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对连贯性的观察,即连贯性究竟是被观察客体所展示出的,抑或只不过是观察主体的投射(projection)而已。Shani教授认为一般经验对自然所展示出的连贯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普遍存在于不同背景的观察者之中;且观察过程本身并不只是主体自身的投射,观察者需要倚靠外在于自身之物来做出判断;当然,仅根据主体的信念,也可能得出对一元论的肯定性论证,但在哲学史上,这一策略似乎并未单独出现,通常也会从一般经验中寻找支持。第三个问题关于哲学史上的特殊人物,例如,康德是否是一位一元论者。Shani教授认为一位重要哲学家的思想体系通常是复杂的,一元论和多元论都能从中找到支持的理据(当然,这也与解读者的视角偏好不无关联),怀特海尽管推动哲学思想的一元化进程,但是并未在他的著述中明确承认自己是一位一元论者。
精彩的讨论环节结束后,陈建洪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并对Shani教授的来访和讲座表达感谢,随后宣布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九讲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