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物躬行”中,探索哲学育人新模式

发布人:韩珩

哲学系(珠海)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以“劳动育人”为抓手,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结合学生成长需求推出“格物躬行”劳动实践项目。“格物”是从具体事物中穷究真理的认知路径;“躬行”则是以身体丈量世界的实践自觉。两者结合贯通哲学思辨的“知”与生活现场的“行”。通过农耕实践与集体活动,体悟劳动创造价值的哲学内涵;在工业文明与社会文化中反思技术伦理与传统伦理的辩证关系。知行合一,为文科人才培养注入鲜活生命力。

 

本期实践活动由党委副书记许丽、团委书记全洁带领2024级同学们前往中山市古镇镇。暑假初,一场“从大地到星光的哲思之旅”徐徐开启。

 

大地深处的知行密码:萤火营地的劳动哲思

 

萤火营地的田埂是旅程起点,田垄劳作成为破解“劳动异化”的密钥。除草时,指尖丈量稻苗与野草的差异;半小时镰刀竞赛中,“认知指导行动”的哲学理解愈发清晰。挖番薯时,地膜下形态各异的果实与掌心泥土的温度,让“劳动创造价值”从课本概念变为鲜活体验。

 

 

给石榴套袋时,虫咬果实带来的惋惜,在果农“留优去劣”的叮嘱中化为“取舍”的生活智慧。当劳动成为与土地对话、与自然共生的创造性活动,“格物”的认知便扎下了大地的根。

 

 

午餐时光是“躬行”精神的延伸。分工协作中生火、洗菜、烹饪,自采食材化作佳肴,声响与笑语交织成协作乐章。“合作的味道最是香甜”的感慨里,生活技能的提升与集体力量的凝聚,让“劳”与“德”的融合有了生动注脚。

 

 

 

光影交织的辩证场域:灯饰场馆的技术哲思

 

从泥土芬芳到光影流转,走进星光联盟灯饰场馆,中式灯饰的龙凤雕刻流转千年文脉,智能灯光的渐变巧思跳动科技脉搏。同学们抚摸雕花木架的缠枝纹,对比智能控制系统的编程逻辑,读懂“工业文明反思”:技术剥离手工温度易陷工具理性漩涡,而传统纹样借科技重生,恰是人文与技术和解的可能。

 

 

飞人馆内,苏炳添的跑鞋与中山党史壁画形成对话。电子屏前思考“量化技术与人体极限的博弈”,转身面对历史老照片,对“技术进步的人文坐标”认知愈发清晰。

 

 

苏家祠堂的文化根脉:时光沉淀的传承哲思

 

踏入苏家祠堂,斑驳的壁画上,农耕图景与宗族仪轨静静流淌,守祠老爷爷将壁画的故事娓娓道来。同学们在族谱中追溯宗族迁徙的轨迹,忽然明白课程“格物躬行”理念中“躬行”的另一层含义:以身体丈量传统的厚度,让“礼”的伦理意涵从典籍文字变成可触摸的生活现场。

 

 

 

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细碎光斑。同学们围坐听老爷爷讲述往事,对比现代社会的个体疏离,对“人与传统的联结”有了更真切的体悟,呼应了课程“回归哲学本义”的追求,当同学们在宗祠中感受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便懂得了在现代性冲击下,人文传承是如何为我们提供精神锚点,抵御着文化碎片化的侵蚀。

 

 

 

从萤火营地的泥土芬芳到灯饰场馆的科技光影,再到苏家祠堂的时光沉淀,这场以“格物躬行”为纽带的“哲思之旅”,让劳动实践成为哲学追问起点。未来,哲学系(珠海)将持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扣学生成长需求,以劳动实践为载体,延续“格物躬行”精神,深化基层联动,拓展实践维度,让劳动教育涵养 “三力”,助力学子成长为能引领未来、传承文明的优秀人才。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王乐毅

图片|李岩

编辑|周泳洋

初审|韩珩 全洁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