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声音 | 哲学系(珠海)预聘助理教授段重阳:辨章中西,重思哲学
编者按
学校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事人才工作氛围。2023年学校正式实行“预聘-长聘”制以来,引育了许多敢为人先、崇实重干的优秀学者,他们既是走在科研前沿的先锋者,亦是诲人不倦的种树人。
学者简介
段重阳,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与现代新儒学,涉及形而上学、心性论与历史哲学等问题。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五项课题,发表CSSCI论文7篇,出版专著两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委员会理事,曾获两年一度的傅伟勋基金会—国际中国哲学会亚洲哲学研究优秀青年论文奖。
选择中大,稳定发展
段重阳老师202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之后在山东大学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2024年11月作为中山大学“预聘-长聘”制教研系列教师加入哲学系(珠海)。谈及为何应聘和加入哲学系(珠海),段重阳老师说到:“中山大学的哲学学科在学界享有盛誉,哲学系(珠海)作为新生力量,在继承中大哲学的优秀传统同时,更加强调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色,这非常贴合我的研究取向。我在博士一年级和三年级时分别来参加过哲学系(珠海)举办的博士生论坛,对山海之间的珠海风光印象深刻,当有机会能来这里工作和生活时,我是毫不犹豫的。中山大学的“预聘-长聘”制度非常吸引我,在待遇方面,足以保证生活的安定,在考核方面,六年的长周期较为符合人文学术的成果产出时间,从而有足够精力去思考和撰写专著和重要的论文,不需要为短期目标焦虑,以副教授职称开始的“预聘-长聘”制度也能够避免一些论文发表中的歧视性因素。”
辨章中西,重思哲学
中国哲学学科的诞生伴随着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文明重塑,承担起了以哲学方式把握中国文明的历史任务,因而一直要求着在中西哲学的对比中给予自身以定位。新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与演化也离不开对这一历史任务与自身定位的自觉与反思。由此出发,一方面,哲学史研究中越来越重视概念的分析与判别,避免简单移植西方哲学中的概念,另一方面,对于哲学原创概念与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段重阳老师在研究宋明理学时,尤其注意其基本概念的厘清与重释,并在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对比的同时,试图以新的概念系统把握理学家们的思想,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博士学位论文《体用论的形而上学阐明》,在研究近代儒学时,既注重他们建构哲学体系的思维方式,也留意考察以哲学重塑儒学的途径与限度。在未来的研究中,段重阳老师打算以哲学的基本问题为指引,对宋明理学与近代儒学的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以此激活中国哲学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上的理论潜力。
教学相长,以研促教
作为教学研究并重岗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是工作中的重点,作为新任教师,段重阳老师对此说到:“在现有的知识体系越来越遭到AI冲击的当下,我在本科教学中会更加强调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学中,会结合自身的研究,提供更多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上的指引。教学相长、以研促教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段老师表示,中山大学能够为年轻学者实现学术理想提供充足的资源与平台,自己也希望能为中山大学哲学学科的学术声誉之提升做出贡献。
END
来源|哲珠新媒体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