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珠党群|珠海中大附中“百花讲堂”2025学年春季学期第六讲(总第66讲)回顾

发布人:韩珩

5月16日下午,我系于珠海附中开展2024学年春季学期第六次百花讲堂活动。本次百花讲堂以"电车难题——道德两难性带来的伦理困境"为主题,由我系2022级本科生周祺、王曼莎同学主讲。本次讲堂围绕经典伦理难题 “电车难题” 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哲学思辨与现实延伸,引导同学们深入探讨道德抉择的复杂性与伦理困境的本质。

 

 

课堂以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的 “电车难题” 原始场景切入:当电车失控冲向 5 名铁轨上被绑着的人时,司机是否该转向轧死另一条轨道上单独被绑的一个人? 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瞬间点燃现场讨论热情。主讲人进一步拓展场景维度:桥上的胖子困境——是否该将胖子推下桥以阻挡电车、拯救 5 人?路人的撬杆抉择——作为旁观者,是否该扳动撬杆改变电车轨道?这让同学们在不同身份视角中感受道德直觉的剧烈冲突 —— 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救五人,有的选择看似 “合理”,有的却令人本能抗拒。从经典案例到多元情境,不同情境下的道德直觉冲突,引发同学们对 “主动制造死亡”与 “被动放任死亡” 的深刻反思。

 

 

接下来的环节为同学们介绍了不同哲学家们针对电车难题的讨论,行为区分说、功效原则、道德障碍说三种理论在课堂上激烈碰撞。菲利帕・福特强调“制造死亡比放任死亡更恶劣”,即行为性质决定道德属性,认为司机转向是 “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推胖子因 “亲手制造死亡” 不可接受。彼得・辛格秉持“功效优先”原则,主张为拯救更多生命应克服情绪本能,以结果为导向,道德选择应追求最大功效,如拯救更多生命。部分同学指出,情绪本能折射人性底线,不能完全被功效计算取代。杰哈德・奥弗兰的 “道德障碍说”则引发争议,他认为 “岔道受害者需承担道德成本” 的观点被质疑为 “受害者有罪论”。现场同学纷纷追问:道德责任究竟该由决策者还是无辜者承担?这引发出关于道德责任归属的激烈辩论。

 

 

当话题转向自动驾驶技术,讨论从思想实验层面进入了现实层面。主讲人展示“雨天保护行人 vs 乘客”“三方困境下的算法选择” 等案例,直指科技发展中的伦理痛点,即汽车厂商设定 “随机算法” 是否属于责任逃避。《民法典》对生命权的保护原则,如何在 “功利计算” 与 “人性尊严” 间找到平衡点?现场同学犀利指出,技术不能成为道德的 “遮羞布”,设计者必须直面 “谁来为选择负责” 的核心命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生命权的保护原则,更要求技术设计者在功利计算与人性尊严间寻找平衡点,避免将人视为 “效用计算” 的筹码,守护个体生命尊严。技术设计者与决策者需直面伦理挑战,而非以算法逃避责任。在理性思辨中保留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共情,这正是人类超越算法的核心特质。

 

课程最后指出,“电车难题” 的道德两难性困境,在于不存在完全不受道德指控的选择。 谭嗣同、邱少云等先烈的抉择,印证了自我牺牲的崇高价值。正如《墨子》所言:“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本次讲堂以哲学叩问激发伦理觉醒,让同学们意识到:道德困境的永恒存在,恰是人类追求至善的精神印记。正如主讲人所言:“当我们为‘该不该推胖子’而挣扎时,这份对‘正确’的执着探寻,本身就是人性最珍贵的光芒。”期待同学们以此次讨论为起点,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坚守道德理性,在复杂抉择中守护良知底线,成为兼具思辨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周祺 王曼莎

图片|周祺 王曼莎

编辑|易芳婷

初审|韩珩 全洁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