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哲珠|我系开展2024学年春季学期2024级“思政第一课”讲授工作
思政第一课
2025年3月1日下午,哲学系(珠海)系主任陈建洪教授给2024级哲学专业本科生讲授“思政第一课”,致力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与宣讲,增强本科生的政治素养与思想底蕴。
首先,陈建洪教授引领同学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的相关论述指出,要注重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其次,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建设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紧接着,陈建洪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 “论无家的哲学与想家的儒学” 的主题报告。他强调了重新反思“家哲学”这个概念本身的重要性,阐述了 “家哲学” 的发展脉络。他表明,“家” 乃是儒家整个学说的根基,对中国人而言,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精神支柱 。
随后,陈建洪教授引用了几名哲学家对“家哲学”的阐述。张祥龙老师指出在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家” 长期被边缘化,直至 20 世纪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哲学家出现才带来转机;弗洛伊德认为情感受约束会转化为病态焦虑,来源是内心深处的熟悉事物,而这“可怕者”便是家,这揭示了 “家” 对个体心理压抑作用,陈建洪教授认为这与过去学界多从正面探讨家的角度形成对比。
最后,陈建洪教授讨论了哲学与家庭的关系。哲学是对人的本真状态的探索,追求超越日常,在于出“家”。由于中国儒家传统与西方哲学侧重点和思考方式差异较大,融通二者在家庭概念上存在难度。
本次“思政第一课”,陈建洪教授不仅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是通过对 “家哲学” 的深入剖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观点进行对比碰撞,在拓宽同学们哲学视野的同时更强化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张玉如
初审|韩 珩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