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我系郭峻赫教授主编劳特里奇系列丛书之《跨越东西方的关系性》出版

发布人:韩珩

​1

期刊封面

 

2

作者简介

 

 

郭峻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逸仙学者、博士生导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毕业。研究兴趣涵盖从苏格拉底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史、当代政治理论以及比较哲学。在政治哲学、比较哲学和全球正义等领域用多种语言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包括近期出版的“Individuality with Relationalit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23),“A Confucian Reappraisal of Christian Love”(Religions, 2023),“Confucian Role-Ethics with Non-Domination: Civil Compliance in Times of Crisis”(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2022),“Global Justice without Self-centrism”(Dao, 2021)、“Deliberation with Persuasion: the ‘Political’ in Aristotle’s Politics”(AJPS 2021),《西方政治哲学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以及Modernities in Northeast Asia(编著,Routledge, 2023)等。目前,他正在撰写专著Machiavelli and Republican Leadership: Conflict,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of Potential Tyrant(Routledge, 2025),并担任劳特利奇“Political Theories in East Asian Context”系列丛书主编、国际英文学术期刊Political Theories in East Asian Context编委。

 

 

3

本书简介

“关系”(relationship)这一概念,特别是与“社会纽带”或“公民团结”相结合时,常常给人一种有高度争议性和有问题的社群主义理想的刻板印象 ,认为这种社群主义理想试图巩固社会中支配性的观点和行为模式,并因此合理化了个体或群体之间现存的非对称关系。类似地,这一概念常常与自由主义对以牺牲个人权利来追求政治共同体的集体利益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例如,在斯蒂芬·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对自由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式的批评者的研究中,他申明了自由主义在个体性和经济权利等议题上的立场,并将当代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群主义思想家与拒绝给予彼此的个体性以恰当关注的准法西斯理论家并列在一起。

 

然而,“关系性”(relational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对旨在克服人或文化之间非对称关系的、具有反叛性的文献的引用。一方面,这一概念特别要求我们将对社会政治的展望从男性中心主义转向性别平等。通过关系性的概念,女性主义理论家将她们对男性支配下的习俗和秩序的不安视为结构性不平等的反映。这种不平等使某些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之中被边缘化,并最终被迫脱离人际联系。例如,关怀(care)女性主义理论家们将关系性视作比个体性更为根本的道德探究问题。另一方面,它日益体现了学术界的需要,即避免在理解和诠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时的欧洲中心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已经嵌入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术语或概念,例如“自我”和“自主性”,去审视非西方的经验,就是使用西欧的思想资源去再生产扭曲的真相和对他者带有文化偏见的视角。正如亨利·罗斯蒙特(Henry Rosemont Jr.)所指出的,用植根于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的个体或个体性概念去理解非西方的“人格”(person)或“人格性”(personhood)的理念,不仅是简单的认识论上的错误,在规范意义上也是不恰当的。换句话说,在探究非西方的经验独特性时,任何不加区分的引用欧洲中心主义理解人的视角,不仅仅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更是一种殖民主义的或后殖民主义的习惯化,它再现了一种伦理上的无能或不情愿,无法看到他者的差异及其哲学与文化上的异质性。

 

尽管本书涵盖了从性别正义到制度问责的广泛议题,但其核心主要聚焦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中关系性的后一意涵。尤其是,本书的作者们深入剖析了“个体性”这一有争议的概念,其认识论和本体论预设构建了一种离散且固定的“个体”形式。针对这一点,本书中的“关系性”概念反对任何暗含或试图为具有文化偏见的西方个体主义和东方集体主义的二元对立提供辩护的“个体性”观念。与此同时,他们试图摒弃文化中心主义,避免以自身文化作为评估其他文化的参照系。他们对关系性概念的阐述超越了西方和非西方文化的认识论二分法,以及“全球北方”与“全球南方”的本体论等级体系。他们通过拒绝欧洲中心主义,追求的是一种跨文化对话,从中可以建立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立场以审议关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具体地说,本书旨在完成三个核心任务,涉及关系性在塑造人格及其多重主体性方面的深远作用。首先,通过指出个体主义的哲学传统的问题,这种传统为分离或独立于“他者的关系”赋予了道德优先性,我们将探索对于关系性的多样化思考,借此,那些熟悉的西方哲学传统中通常用来表示个体性或主体性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术语,如“人类”、“自主性”和“道德卓越”,能够得到重新审视。第二,通过将东北亚经验中的人际关系和内在关系(intrapersonal relationship)的失范与道德和社会政治层面上与他人关系的合宜性进行并置,我们将阐明“西方个体主义”和“东方集体主义”这一简单二分法中有必要坚持的部分。在这一点上,我们探讨了在东西方之间发展跨文化对话的恰当方式,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实践条件,借此能够将现代西方社会和政治哲学中个体选择的突出显著性融入到非西方哲学话语中关系道德的无定形的动态之中。第三,通过审视实践中多样化的关系性形式,我们将努力发展一种关系性的人格性。这种人格性有助于更好地抵制父权制形式和权力的等级关系,同时致力于在人际的和内在的相互关系中实现关系的合宜性。与其试图提炼出关系性自我的本质核心,不如更加明确地展示关系性伦理如何能够防止我们屈从于他人的专断意志,同时促进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良性关系(relational virtuosity)的承诺。

 

4

图书目录

 

Part I. General Overview

 

Chapter 1: Introduction: Relationality across Western and Non-western Cultures

(Jun-Hyeok KWAK, Yixi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Zhuhai), Sun Yat-sen University & Ken CHENG, Independent Scholar)

第一部分  概述

第一章  引言:跨越西方与非西方文化的关系性

(郭峻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逸仙学者;成汉,独立学者)

Part II: Relationality across Cultures

Chapter 2: Reconceiving Agency for Relationally-Constituted Human Becomings

(Roger T. AMES, Humanities Chai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Chapter 3: Relational Autonomy: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nna STILZ, Kernan Robso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C-Berkeley)

Chapter 4: The Young Marx and an African Ethic: Two Relational Views of Self-Realization.

(Thaddeus Metz,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Pretoria)

第二部分  跨文化的关系性

第二章  重思“生生论”下生成中的人的能动性

(安乐哲,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

第三章  关系性自律:个人与集体

(安娜·史蒂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Kernan Robson教授)

第四章  青年马克思和非洲伦理:两种自我实现的关系性观点

(撒迪尔斯·梅茨,比勒陀尼亚大学哲学系教授)

Part III. Relationality and Intra/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hapter 5: Confucian Relationality in Dysfunctional Family Relations

(Sor-hoon T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Chapter 6: Individuality with Relationality: Transvaluation of Confucianism with Mutual

Love

(Jun-Hyeok KWAK, Yixi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Zhuhai),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apter 7: The Relational Dimensions of Need.

(Sarah C. MILLER,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第三部分  关系性与内在/人际关系

第五章  失范的家庭关系中的儒家关系性

(陈素芬,新加坡管理大学教授)

第六章  个体性和关系性:以相互之爱重估儒家思想

(郭峻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逸仙学者)

第七章  需求的关系性维度

(萨拉·米勒,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Part IV: Relationality in Sociopolitical Contexts

Chapter 8: On “Thick” Confucian Relati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 Indi-viduality

(Yuzhou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pter 9: Relationality as Human Condition: On Aidagara or Betweenness against Total-itarianism.

(Hirotaka SUGITA,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iroshima University)

Chapter 10: Public Institutional Action: Individuality, Collectivity, and Interrelatedness.

(Emanuela CEV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Theory, the University of Geneva)

第四部分  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关系性

第八章  从境遇个体性的角度看“厚”的儒家关系性

(杨宇舟,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第九章  作为人的境况的关系性:论Aidagara或间性

(杉田浩崇,广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第十章  公共制度行动:个体性,集体性与相互关联性

(艾玛努埃拉·切瓦,日内瓦大学政治理论教授)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杜 陈

编辑|唐千寻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