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我系郭峻赫教授发表文章·对基督教“地狱”神义论的置换:殖民现代性中李光洙对主体意志的探索

发布人:韩珩

我系郭峻赫教授发表文章

对基督教“地狱”神义论的置换:

殖民现代性中李光洙对主体意志的探索

Displacing the Christian Theodicy of Hell: 

Yi Kwangsu’s Search for the Willful Individual in Colonial Modernity

期刊名称  Journal

Religions

 

全文链接  Web-Posting (Full Text)

https://www.mdpi.com/2077-1444/16/1/78

 

期刊网址  Website of the Journal

https://www.mdpi.com/journal/religions

文章摘要 Abstract

本文旨在将1917年出版的韩国首部现代小说《无情》解读为一种殖民现代性背景下的混合宗教观,借此揭示在非西方文化中地狱问题具有充满矛盾的差异性。基督教中的“地狱难题”关涉全能的上帝为什么会允许罪恶永存这一问题,上帝在死后世界中的公义与绝对权威成为人们探究基督教道德善终极标准的核心问题,因为这种宗教设定将罪人遭受永恒惩罚的地狱之存在加以合理化。然而,在非西方文化的地狱观中,人们并未经常质疑全能上帝与不悔改罪人如何共存这一问题。在这些非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地狱”想象中,人们通常将上帝的主权与罪人的痛苦视为两个问题而加以区分开来。

基于此观察,本文分析李光洙《无情》中与基督教相关的地狱叙事,并探讨这些叙事如何与其塑造“新型个体性”的伦理诉求交织在一起,并超越了关于地狱的传统的混合宗教观。具体而言,首先,本文论证李光洙的基督教地狱想象是根据传统的地狱想象而重构的,这里无论是否承认上帝的主权,罪人在地狱中的受苦都被视为维系社会规范与秩序的重要机制。因此,本文主张,《无情》中的基督教地狱想象被降格为一种修辞手段,旨在引发内在自我觉醒的需求,使个体欲望能够摆脱儒家伦理和基督教神义论的影响。

其次,本文将李光洙的叙事与鲁迅的基督教观进行比较。鲁迅在追求现代主体性时,将基督教精神融入中国传统的地狱想象之中,表现出一种同情性的移植。通过比较分析,本文探讨了李光洙在殖民现代性语境下所展现的混合宗教观,其无法被简单地限定在“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之中。最终,李光洙在殖民现代性语境下的混合宗教观表现为,基督教的地狱神义论被置换了,并逐渐失去其核心地位,从而为一种新的个体性探索让路。

 

作者简介

郭峻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逸仙学者、博士生导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毕业。研究兴趣涵盖从苏格拉底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史、当代政治理论以及比较哲学。在政治哲学、比较哲学和全球正义等领域用多种语言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包括近期出版的“Individuality with Relationalit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023),“A Confucian Reappraisal of Christian Love”(Religions, 2023),“Confucian Role-Ethics with Non-Domination: Civil Compliance in Times of Crisis”(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2022),“Global Justice without Self-centrism”(Dao, 2021)、“Deliberation with Persuasion: the ‘Political’ in Aristotle’s Politics”(AJPS 2021),《西方政治哲学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以及《Relationality across East and West》(编著,Routledge, 2025)等。目前,他正在撰写专著《Machiavelli and Republican Leadership: Conflict,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of Potential Tyrant》(Routledge, 2025),并担任劳特利奇“Political Theories in East Asian Context”系列丛书主编、国际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编委。

 

文章正文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杜 陈

编辑|黄万豪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