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我系王堃副教授发表文章:《六艺:诗、礼、乐回环的呈现与充实 ——马一浮的“诗性伦理”思想》
《六艺:诗、礼、乐回环的呈现与充实 ——马一浮的“诗性伦理”思想》

作者简介

王堃,女,江苏徐州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儒家伦理学。
目次
一、引言:
二、“六艺”:
三、感兴:
四、礼乐: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界定由方克立提出,关于其思想谱系的定位有“新朱子学”“新心学”“新经学”等主张。
从“六艺论”诠释中的主体性困境出发,刘乐恒指出以结构存在论视域中的“密释学”替代以“此在”为中心的意义诠释理论,并借鉴东方禅学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由此阐发“六艺互摄”的“结构性存在境域”。
“一人是儒家”这句话是一个肯定判断,也是一个综合判断。
二、“六艺”:
(一)“六艺”:
六艺虽以六经的文本形式存在,在马一浮看来,其实六艺并非有待于圣人安排,而是每个人都能自证自悟的,即是人的生活本身。
知是仁中之有分别者,勇是仁中之有果决者,义是仁中之有断制者,礼是仁中之有节文者,信即实在之谓,圣则通达之称,中则不偏之体,和则顺应之用,皆是吾人自心本具的。
人自心本具的性德,自仁爱恻隐发端,“盖人心之善端,即是天地之正理”,“人心以恻隐为本”。
每个人在本真情感的自觉中自证为圣人。
在本真的生活情感的流行中,性德显现并存在于其中。
是只说得心生灭门觉不觉二义。
关于这段话,刘又铭从“觉”与“不觉”二义上讲心的统合,“觉”是“性其情”,“不觉”是“情其性”,统合的概念是从“觉不觉”二义上讲的,性情统合而言是一心,分说则有二门,心并非以第三者角色对性情发生统领作用。
同样主张马一浮为朱子学谱系,林安梧对这段话却有不同的理解:
从情感的言说中,心、性显现并得以确立。
所谓“心真如门”其实是本真的生活体验,是“至善”“复其本然之善”的天然情感,从中自然流出诸德,即游于“六艺”的诗性言说,而呈现出本来如是的生活样式。

表1 “六艺”的两个语言层级
(二)“六艺”的回环结构
“六艺”是在两个不同的语言层级上表达的。
关于“六艺”、“六德”与“六经”的关系,马一浮有如下表述:
须知《易》言神化,即礼乐之所从出;
“仁”是总德,而关于“仁”的表达有两种:

表2 “六艺”、“六德”与“六经”的关系
第一个语言层级是以《易》为统摄的本体论话语:
第二个语言层级是以《诗》的语言表达仁爱情感,即“《诗》主仁”。
在诗情的言说中,六艺以“六德”形式确立,主体性一旦确立即一分为二,即有了《易》的阴阳之分,“理气”、“性情”以阴阳二分的本体论话语建立起来。
奠基于诗情的言说,“六艺”呈现为如下回环结构,整体重现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诗、礼、乐回环。
诗乐合环是诗、礼、乐回环结构的关键,以诗、乐来表达的六艺是诗情的本真言说,在游于六艺之情的诗性言说中,“六艺”才可能以“六德”的话语形式得到确立。

图1 “六艺”的回环结构
三、感兴:
(一)《诗》主仁:
《尚书·尧典》有“诗言志”,诗所言说之志是本真的情感,并以“道”“德”的建立为目标。
六艺之教,莫先于《诗》。
诗是情感志意的言说,“志之所之”以“仁”为导向,即“志于仁”且“莫不仁”,表现在诗的语言中,“形於言者亦莫不仁”。
诗是仁爱情感的本真言说,诗性的言说是“莫不仁”的。
马一浮指出,诗的感兴之旨是以《礼记•孔子闲居》中的“五至三无”来表达的。
《洪范》曰:
(德相之)总相者何?
故下文曰“《诗》之所至无不至焉”者,即仁之所感无不通也。
“五至”是:
马一浮解释“至”有三义:
一来义,而达义,三极义。
以“来义”解“至”,依据是孟子的“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沛然莫之能御”,(《公孙丑上》《尽心上》)这是四端之情的本然显现,四端的显现是“气志如一”、无分别相的,也就是仁爱情感的存在流行。
自觉刹那的来临是一个转枢,从情感体验转向理性建构。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是关于情感转枢的表达。
(二)五至三无:
“五至”以“志之所至,诗亦至焉”为起首,这是诗的言说层级上的事情。
以此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是外王。
“六艺”作为“性德”话语的体系是奠基于诗性的知言而被给出并建立的。
“礼乐”的建构是从“三无”开始的:
“三无”作为“心行”,之所以称为“无”,是由于这种意识行为虽有其对象性境域,但“非指事相之著,境非缘物而起”。
关于“三无”的表达同样是诗性的:
“敢问何诗近之?
“夙夜”言其无间也。
礼乐有精粗之分,有声律的乐、有节文度数的礼、有隆杀的丧服规范是著于“事相”的话语,这类话语“并缘境有”,乃是依据“三无”之境而建立起来的,相对于三无而言有“粗妙之别”。
空间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在恻隐之情中:
在哀乐相生的天然恻隐之情中,主体间的关系空间敞开在天地之间。
恰恰是在诗性的权量中,才有了主体对“中道”的体认,“中道”即是“仁义”之德,这是主体自觉自证的“性德”。
五至三无是诗性的言说,礼乐的建构从中感兴而起。
四、礼乐:
“礼乐”奠基于本真情感的诗性言说,“五至三无”的言说给出了“礼乐”之所以建立的主体性基础与存在论基础。
(一)礼主于义:
马一浮在《礼教绪论》开篇即言:
这一理性话语体系是立足于主体性的建构。
《论语》:
在“性德”话语体系中,《书》主于“义”,而“《书》亦《礼》摄”,《礼》也主于“义”。
以“仁义”为实质根据,“礼”有“遍”与“中”两种涵义。
1.“显遍义”:
“遍”有“事无不该”与“周流不滞”两层涵义。
2.“显中义”:
“中”即是无过、无不及的适中性、或适宜性。
(二)乐主于和:
“礼”的规范一旦建立,即为共同体成员所遵行。
马一浮以法家“有礼而无诗”为例,说明“虚则文胜而无实”。
“礼乐”在马一浮的表达中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
诗与乐是本源仁爱的表达,仁爱情感本身是无主体性的,故诗乐是无我之情的本真言说。
《论语》凡言礼乐义者,不可殚举,今特拈孝弟为仁之本,略明丧祭之要。
孝弟之情是“为仁之本”,是仁爱情感的原初显现,“仁”之为“性德”是奠基于孝弟之情而得以建立的,以“性德”为主体性基础的伦理建构与实践则以复归于无我的孝弟之情为目的与效果。
“礼”是主体性的话语,诗与乐则是无主体性的言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以礼统乐”是说,对“礼”的建构与践行是主体性的行为,作乐、奏乐是制礼、行礼之后的事情,也就是主体性伦理实践层面上的事情。
(三)结语
马一浮的“六艺论”整体上复现了孔子诗学中的诗、礼、乐回环。
来源|中国诠释学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