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哲学交叉研究

发布人:韩珩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李永杰)11月16日—17日,“认知科学前沿问题系列工作坊”系列活动——设计哲学交叉学科论坛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举行,多位专家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哲学知识转向与设计哲学探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设计哲学的分析哲学进路和现象学进路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潘恩荣从“物的分析进路”介绍了“工程设计哲学”在20世纪末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新走向,论述了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哲学知识转向纲领与人工物研究进展,并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AI如何理解知识与生成知识已成为技术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度复杂性使人类能够获取知识,却难以让人真正理解知识,这对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传统和实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基于技术哲学知识转向纲领开展“工程设计哲学Ⅲ:智能人工物及其生成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发展“自然物—人工物—生成物”的物哲学研究。研究脉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智能人工物(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其次探讨智能人工物及生成物对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再次审视智能人工物设计中的伦理问题;最后,在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和技术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上述三项研究综合形成“技术知识论”。

  安徽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金柱从“物的现象学进路”探讨了“设计与生成”的关系:首先,人造物作为一种设计形式的实现,其具有某种目的指向即实践实现,同时也是意向性活动的展开;其次,以造物为基本路径研究设计的原始意义可以发现,设计使人的创造性通过造物得以呈现,同时设计也凝结于造物之中;最后,器皿具有聚集特性,这体现了物的本质,也与其有用或用途有关。

  设计哲学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闫坤如从“负责任创新”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中的价值对齐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应与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以此为基本理念,可通过在芯片设计中嵌入价值体系来实现更高水平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价值对齐有其具体实现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应当努力寻求并建立价值共识,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人类需求,同时符合伦理规范。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三虎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极限,探讨了技术哲学的人工物转向与人工智能设计的建构论原则。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引发后现象学程式的变革,从“我(I)—人工物(AF)—世界(W)”的框架,转变为“我(I)—算法(AG)—数据(D)”的全新模式。他认为,人工智能设计要遵循三大建构性原则,以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伦理规范并服务于社会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涂良川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他提出,研究人工智能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框架,而应从人的活动方式的变革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逻辑的根本性影响,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突破传统意识和思维边界。从事人工智能研究,需避免简单的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倾向,而应回归技术的本质,从哲学层面思考其深远意义,以更全面地认识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复杂影响。

  跨界融合视角下的设计研究

  基于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任何关于技术的哲学反思都必须基于对技术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在“人工智能—建筑艺术学—工业设计”融合视角下,与会学者围绕“造物与设计”展开了深入研讨。

  暨南大学可信人工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古天龙讨论了价值对齐的重要性以及“算法偏见及公平性设计”问题。他表示,算法决策中存在歧视和人群偏见等问题,对此要运用“规制+技术”的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和伦理约束等规制手段,结合技术层面的公平性设计方法,有效应对算法偏见。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厉向东提出,设计领域正处于转型时期,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将迅速覆盖多个行业,推动从文本生成到视频创作等领域的自动化发展,颠覆传统设计流程并催生全新的市场形态。他详细阐述了人机协作技术的发展包括人机输入方式的探索、人机协作技术方法的设计和人机协作模型的实现路径,强调跨模态识别模型与真实世界模拟在智能体设计和复杂行为分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认为人机协作技术将深刻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研发方向与全球竞争格局。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谢旭斌围绕“面向造物本身的设计”的定义、价值、意义及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人工智能建模具有模式化和非线性不可控的特征,其过程内在蕴含着设计与科学、人文及艺术的深度融合。他还以古代青铜器的制造为切入点,探讨了《考工记》中“设计之物”的民族智慧,强调了物作为工具和文化载体的重要性,提出要发挥物的“知性”、充分利用现有物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主办,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安全治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协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