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若海讲坛”第四十八讲:英美知识论是普遍性知识论吗?

发布人:韩珩

​讲座回顾

2024年11月8日,来自厦门大学哲学系的曹剑波教授作为主讲人,在海琴六号楼542做了题为《英美知识论是普遍性知识论吗》的报告。 本次报告由王华平教授主持,赖国伟博士后研究员参与评议。

 

曹剑波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指出,英美知识论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理论,也在中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英美知识论主要以英语为表达工具,它在本质上具有地方性。 曹教授引用了地方性知识、实验哲学以及予境主义等理论,阐述了英美知识论并非可以适用于任何语言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论,而是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征。

 

曹剑波教授强调,地方性知识不仅仅包括人类学知识,还涵盖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广泛知识领域。 因此,知识论本身也应被视为地方性的,无法脱离具体的文化语境而独立存在。

 

 

(曹剑波教授的讲座现场)

 

 

 

 

英美知识论在翻译中的问题

 

 

 

曹剑波教授通过多个跨文化研究案例,探讨了英美知识论在翻译中的标准化问题。 比如,加纳利在研究梵语中的知识概念时,发现英语中的“knowledge”和“justification”等术语与梵语概念无法直接对应,体现了文化与语言间的差异。 类似地,水木正彦研究了日语中的知识论,也发现了与英美知识论在概念上的不一致。

 

相关的调查研究还显示,在汉语背景下,人们对知识的看法往往强调其可传播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汉语文献如《辞海》和《教育大辞典》中的知识定义,与英美知识论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这进一步印证了英美知识论的地方性特质。

 

 

(曹教授分享对知识论翻译研究的看法)

 

 

 

 

予境依赖性与知识论多样性

 

 

 

在地方性知识论的讨论中,曹教授引入了“予境依赖性”概念,即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总是与具体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环境密不可分。 基于查尔莫斯和布尔歇的研究,曹教授指出,不同哲学家在面对同一哲学问题时,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直觉判断。 这一现象也得到了国内分析哲学研究的支持,例如,伍素等人(2024)的研究发现,中西方分析哲学家在思维方式和观点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了语境与文化对知识论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曹剑波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尽管英美知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地方性特征不可忽视。 这种地方性提醒我们,知识论并非一成不变、适用于所有文化背景的单一理论,而是多样的、需结合具体文化语境来理解的理论。 曹教授呼吁中国学界在知识论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引进和理解英美知识论,更要构建基于汉语和本土文化的知识论框架,为汉语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与会学者正在热烈讨论相关问题)

 

 

 

 

评议与讨论

 

 

 

在讨论环节,赖国伟博士后研究员提出,地方性知识如何与相对主义区分开来? 他认为,地方性知识可能可以通过加上一些特定的定语,来还原为普遍性知识。 曹剑波教授回应称,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判断是平等的,而地方性知识则具有特定的语境依赖性,且评判标准会受到语境层级的影响。 即便是科学理论,也会受到其适用范围的限制,因此知识与命题之间存在共轭关系,普遍化过程可能导致知识的失效。

 

此次报告会为知识论的地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中国哲学界在分析知识论时的理论框架,激发了与会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周泳洋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