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丨第十一届经史传统与中国思想学术论坛:诗学中的政治与伦理

发布人:韩珩
 
 

开幕致辞

 
 

 

 

2024年9月5日,第十一届经史传统与中国思想学术论坛“诗学中的政治与伦理”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召开。 在开幕致辞中,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老师回顾了论坛的发展历程,指出论坛有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以经史传统作为经学研究主题具有独特意义。 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老师指出论坛作为跨学科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强调从经史传统再出发,植根于中国的思想资源,借鉴西方的知识传统,回应新的时代问题,并表达了对未来经学研究新气象的期待。

 

周春健老师

 

李长春老师

 

 

第一场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王承教老师作了题为《维吉尔的帝国意象》的学术报告。 从维吉尔对罗马人及其统治的特征的描绘入手,析论其虔敬观念。 维吉尔对“虔敬”的定义含有家人、祖国和诸神的向度,而这种理解的背后,是虔敬由人伦范畴到兼具人伦与宗教意义的观念史进程。 虔敬观念兼具建构社会政治秩序的礼法功能与论证帝国扩张及统治的政治神学意义。 此外,维吉尔强调虔敬的德性也有回应希腊哲学对荣耀的批判的意味。 在评议环节,董波老师认为,维吉尔对罗马人虔敬德性的阐述,有着解释罗马崛起之原因的意义。 由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差异颇大的政治共同体建构,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对于罗马的政治建构的解释力是存疑的。 李长春老师结合周人对于周革殷命背后的德性的叙事阐述了对维吉尔笔下罗马人之虔敬的理解,认为维吉尔乃至古罗马的史学对于政治德性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人的相似问题也有借鉴与辅助的价值。

 

王承教老师

 

 

 
 

第二场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的李喆老师作了题为《出礼入诗: 〈诗经〉训诫辞令蜕变与西周君臣秩序变动》的学术报告,聚焦于《诗经》训诫辞令的性质转变问题。 报告认为,西周早期的《诗经》训诫辞令附丽于典礼中的仪式,且多为君对臣的训诫,宣示了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 随着西周晚期贵族势力对王权的冲击,训诫辞令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由典礼仪式的附属辞令转而成为独立存在的诗歌。 在评议中,赵新老师认为,李喆老师的论文试图揭示西周政治生态的演变与诗学文本演变的内在联系,兼具史学的视野与哲学的判断,但对于《诗经》文本的断代,或可从文法与思想脉络的演变相结合等角度予以更严密的论证,以奠定论述相关议题的前提条件。 刘伟老师认为,李喆老师的论文触及到了语词、文本的转变与政治结构秩序、共同体结构和政治运作模式的底层逻辑的演变的关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喆老师

 

 

 
 

第三场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王堃老师作了题为《六艺: 诗、礼、乐回环的呈现与充实——马一浮的“诗性伦理”思想》的学术报告。 报告认为,马一浮的“六艺论”是在本真情感的诗性言说中呈现并充实的生活本身的意义结构,其对“六艺”的表达在理性话语与情感言说两个层级上展开,使“礼”的建立奠基于诗性言说,而主体对“礼”的实践在乐感体验中复归诗情,从而还原了孔子诗学中的诗、礼、乐的回环结构,是现代诗学对于原典诗学的复兴。 在评议中,周春健老师认为,原典意义上的孔子诗学是否具有一种“回环”结构是需要论证的问题,此外,新儒家、古史辨派与经学视阈中的原典诗学有不同的面貌,故“原典诗学的复兴”之说或亦须进一步的补充。 赵新老师认为,王老师的论文主要她的特色是以马一浮还马一浮,具有较强的解释学的色彩,并结合论文讨论了哲学与经学历史研究方法的不同,哲学研究多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形成关于概念的推理与论证,而经学的历史研究,侧重一种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复原或重建,并最大程度地防止“语境跳跃”。

 

王堃老师

 

 

 
 

第四场

 
 

 

 

中山大学哲学系张名扬博士作了题为《性情与教化——论〈诗广传·魏风〉的政治观》的学术报告,从“圣人立文”“君子贞政”“庶民安情”三个方面讨论王船山基于性情差异的政治观。 王船山将圣人与民众之间天然的性情差异作为思考政治生活形成与演变的出发点,进而分析政治生活败坏的实质,主张通过设计良好的政治制度、构建适宜的生活环境以安顿与培育民众的性情。 张名扬博士认为,船山在《魏风》中呈现的古典政治观,有助于扩展对于当代政治问题的思考。 在评议环节,毛朝晖老师肯定了文章以经史传统与现代政治哲学进行对话的积极意义,提议引入更多文献材料作为补充说明,对“性情”与“政治生活”等核心概念作出更为清晰的界定。 李喆老师则就“船山对于道家思想的论述”以及“政治制度设计与安顿民众性情之关系”等问题与张名扬博士展开讨论。

 

张名扬博士

 

 

 
 

第五场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毛朝晖老师发表题为《王船山气论的五个理论来源》的学术报告,指出王船山对于张载气学的继承与修正之处,以《周易》一经作为船山气学形而上学的归宿。 除此直接理论来源与最终经典依据之外,船山气学还可以被视为对老庄气论的批判,对孟子气论的厘清,与对程朱气论的扬弃。 毛朝晖老师认为,王船山理论视野宽广、义理结构精微之气论体系,建立于其对这五个理论来源的批判性诠释之上。 评议人李长春老师建议突出文章的核心主题,王船山是从经史传统再出发的代表性人物,其气论的经学来源值得关注。 此外,历史变迁背景下船山对民族政治性的强调亦是其推进张载气论的目的所在。 评议人吴祖松老师则与各位老师对“气本论”之“本”字含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对老庄与孟子气论的批评或厘清是否属于船山气论的理论来源以及其他文本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

 

毛朝晖老师

 

 

 
 

第六场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李晓帆老师作了题为《从凶礼到吉礼: 〈礼记〉丧、祭礼转化中的过渡礼仪》的学术报告。 报告从澄清当前研究中对丧、祭的混淆入手,分析了产生丧、祭礼混淆的原因。 就此,进一步说明了《礼记》中丧礼与祭礼的差别。 丧、祭之间相互区别,而又存在由丧礼向祭礼的转化,经学史上对于何种礼仪被作为开始转化的节点,有“虞”“卒哭”和“禫”三种不同的记录,此种丧礼向祭礼转化中的过渡礼仪又可以借助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来理解。 在评议环节,毛朝晖老师结合清人的经学研究方法肯定了报告对经学、礼学所做的现代转化,讨论了经学研究方法中“断语”所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现代社会学理论与经学研究的关系。 秦际明老师从凶礼与吉礼的分界点与转化的意义入手,着重讨论了此种转化对生者的情感意义、丧祭转化的伦理意义和礼仪的社会组织意义。

 

李晓帆老师

 

 

 
 

第七场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袁青老师作了题为《清华简〈畏天用身〉与早期中国的天人思想》的学术报告。 袁青老师首先讨论了清华简《畏天用身》中的天人观,《畏天用身》围绕天人关系展开,天人之间各有特点,又密不可分。 基于《畏天用身》中独特的天人观,袁青老师将其与郭店儒简《穷达以时》、清华简《命训》《心是谓中》和荀子的天人思想相比较,进一步探究了“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天与人的互动之中,又凸现出“心”的作用。 在评议环节,刘伟老师针对《畏天用身》中的“未作,天也”、“人作自生也,人作自成也”和《命训》中的“命司德正以祸福”等具体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吴祖松老师着重关注天人关系中的“命运”问题,辨析了命运概念的内涵,并从命运与人的关系中,探讨了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改变命运。

 

袁青老师

 

 

 
 

闭幕致辞

 
 

 

 

本次论坛的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刘伟老师作了总结发言。 刘伟老师首先从“返本开新”的层面对现代经学研究做出定位,将经学作为一种源头活水来推进学术的进步。 本次论坛所强调的经史传统是要打破现代学科分化的壁垒,进而回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来,即是要从当下出发去激活先前重要的根本性的意识。 作为本次论坛主题的“诗学中的政治与伦理”正是这一根本性意识的展现,“诗言志”从最初的沟通神人的含义,到孔子、《左传》时代表达个人的情志,再到宋代、明代有新的发展,这样的诗学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串联起中国文化前行的脉络。

 

刘伟老师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黎笑言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