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我系蔡祥元教授发表文章:感通与现象学直观

感通与现象学直观
蔡祥元 / 文
摘要
感通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模式,它介于感性与理性这两种认识能力之间。
关键词
感通;

▴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结语
笔者在《感通成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基》一文中接着王树人与张祥龙有关象思维论述提出了感通成象,并把它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模式。
一、感通与本质直观
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但是,这也引入了新的问题。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阶段以后,弱化了对自由变更的探讨,本质直观所隐含的“先验想像”(即自由变更中的想像)的构造功能被一般化为意向构成。
这种时间意识的被动综合或构造功能,比起“想像的自由变更”更契合感通成象。
胡塞尔还明确指出意向对象具有非图像性特征,这也构成本质直观跟感通成象的一个关键区别。
虽然胡塞尔自始至终都有捍卫观念对象之独特存在(作为“不变的一”的那种存在方式)的思想意图,但他后期开始考察它的“起源”或“发生”(genesis)方式的时候,“不变的一”从根子处被松动了。
这种现前域的时间观在海德格尔那里进一步境域化为一般的生存论视域。
二、感通与存在领会

▴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直观可以称为存在领会。
海德格尔有关时间性现象的阐发,跟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有思想上的渊源。
奇怪的是,海德格尔本人并未针对胡塞尔的现前域思想进行直接评述,而是转向康德的先验想象力,以此来展示他的时间性结构的思想契机。
海德格尔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并从时间视域来理解存在,其意图是为了让存在“动”起来,松动那“不变的一”的统治地位。
海德格尔上述的存在领会以及时间构象的分析,跟感通成象确有更多相通之处,但双方还有微妙且关键的区分。
“象”意味着“既是又不是”。
三、感通与情感性感受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主要是为了辩护观念对象的存在,跟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感通成象在旨趣上有根本差别。
胡塞尔对这种关涉关系的分析承接了布伦塔诺的基本观点,即感受行为具有意向性,但它不是自身直接指向对象,需要与表象行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指向被感受的对象。

▴
王羲之《兰亭序》摹本
对于这种情感性的感受活动,跟布伦塔诺一样,胡塞尔认为它是有意向性的,但它以表象活动为基础,并且借助表象行为而与对象发生关系。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感受意向跟表象意向的关系。
胡塞尔对此还做了如下追问:
胡塞尔对审美感受跟审美对象的关系也作了类似分析。
四、感通与价值直观
如果说海德格尔的存在领会或生存论领会是在胡塞尔“范畴直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可以说是对胡塞尔感受现象学分析的一个拓展。
按胡塞尔的思路,这种感受活动通过表象行为的奠基而指向被表象的对象,对一朵花的喜爱朝向的是这朵花。
那么,感受活动如何朝向价值的呢?
舍勒对感受现象的分析,动摇甚至颠倒了胡塞尔意识现象学中认知的优先地位,它赋予情感性的感受以原初地把握、通达世界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相比较本质直观,乃至相比较存在领会,跟感通成象更近了一步。
舍勒明确指出,现象学分析整体来说处在一种“精神领域”之中,与整个感性领域,从而与整个生命和身体的行为领域是截然不同的领域,“精神领域”内的规律也就完全独立于这些领域,就好像思维规律完全独立于感觉行为一样。
虽然舍勒这里表明,对价值的感受不同于概念认知,但它的思想方式跟“本质直观”是一致的,只不过从观念对象的直观转向对价值对象的直观,因此和本质直观一样,也都是要摆脱感性领域的束缚。
就感通而言,它跟舍勒所考察的一体感现象之间的关系其实更为紧密。
五、结 语
以上讨论可看到,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认知方式之根基的感通成象,无论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感受性直观,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领会以及舍勒的价值直观,既有思路上的相合之处,即都突破了传统西方哲学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思想框架,打开了一个处于两者之间的思想空间,也有关键的区分。
从古希腊形而上学传统中存在或同一性的支配地位中走出来,构成了法国现象学尤其是列维纳斯与德里达的思想动机。
来源|现代哲学杂志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