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惠邑古今再现・东南山海重逢”三下乡活动纪实(三):民俗与非遗

发布人:韩珩
 

 

 

 

 

 

 

 

 

活动主题

 

 

 

为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提升我系团委实践育人质量,哲学系(珠海)组织师生于2024年7月14日-16日前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桥镇,开展“惠邑古今再现・东南山海重逢”三下乡活动。 本次活动以惠安县东桥镇的乡村振兴经验为基础,以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交融、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为引,共同思考祖国东南一隅的惠邑在新时代的发展面向。

 

本次活动纪实将从爱国主义教育、邻里课堂、民俗与非遗、“逸仙助航”四个部分分别展开,本期为民俗与非遗部分。

 

 

 

 

 

 

 

 

 

 

活动纪实——民俗与非遗

 

 

7月15日,三下乡成员分批次参观了惠安县文庙(现为惠安县博物馆)。 惠安孔庙的建造历经近千年,整体建筑风格严谨稳重,结构简洁明快,以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工艺闻名,彰显出惠安作为中国建筑和雕艺之乡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

 

 

 

文庙的西厢设有惠东妇女服饰民俗陈列。 惠女服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婚服作为最早彰显惠女特色的服饰,在清末时期多以黑色为主,意在体现惠女庄重典雅的仪态。 到了后来,惠女服饰已从传统的穿着转变为更适应劳动需求的头巾和斗笠装束。 值得一提的是,“大跃进”时期,惠安县全县三万多名妇女经过艰苦的劳动,修建了惠女水库,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与安全保障。 因此,惠女服饰不仅展现了当地民众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惠女勤劳和智慧的品质。

 

 

 

 

参观完惠安文庙之后,成员们出发前往了著名的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卫工程,内有大量石砌房屋,俨然一座石头城。 崇武古城虽然作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旅游胜地,但其内却不乏人间的烟火气息。 如今古城内的居民可以安居乐业,不仅得益于以往先烈的英勇作战,也得益于祖国的富强和全球化的浪潮。

 

 

 

 

 

16日上午,队伍深入探索了泉州市博物馆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领略了这座城市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不可磨灭的贡献。 步入泉州市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这些跨越重洋而来的物品,见证了泉州作为国际商贸大港的辉煌历史,以及中外商人在此地留下的深刻足迹。

 

 

 

随后,队伍移步至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里汇聚了泉州乃至福建地区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民间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编织技法与细腻生动的艺术表现力,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感受传统与创新的深刻交融,展现了泉州人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非凡创造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项都是福建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们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泉州乃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场,当观众近距离观赏这些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它们外在的精美与独特,更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情感价值,这是任何文字或图像都无法完全替代的现场体验。

 

下午,成员们集体到当地各处民俗宗教场所开展实践。 首先成员们来到天后宫,此处供奉的是妈祖。 妈祖原名林默,以其温柔善良的品格和高超的医术,成为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要人物。 而在后续的传播发展中泉州天后宫也成为了海峡两岸人民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

 

随后则是泉州关岳庙,此庙是泉州香火最为旺盛的武庙,庙宇周围烟雾缭绕,人头攒动。 在参观途中,成员们已经能够感受到福建的很多民间信仰其实体现着福建人民质朴的性格。 在这里,信仰和祈福并不是人们眼中简单的封建迷信,而是体现着人情的温暖和友善,是对乡土的认同和热爱,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泉州府文庙,作为福建最大的孔庙,承载了泉州重视文教的优良传统。 时至今日,文庙依旧是众多考生与家长的祈福之处,寄托着家家户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忱挚愿。

 

参观完文庙后,成员们来到了开元寺。 作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气宇恢弘,意境遥深,寺内建筑古韵悠长、典雅包蕴。 通过实地参观,成员们深切体会到佛教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对我国文化、艺术、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旅途的最后,成员们前往清源山脚下的老君岩。 老君岩是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体现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感。 另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和服务设施的兴起。 老君岩所展现的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画面,不仅传递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从文庙到开元寺再到老君岩,不只是不同风景的呈现,更是不同教派、学说文化底蕴的凸显。 儒佛道三教合于福建,体现了福建发达的经济条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包容的人文态度,也进一步促进了福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福建现代化经济蓬勃向前。

 

 

 

 

 

 

回眸与展望

 

 

在感叹福建文化丰厚的底蕴时,成员们也对其中一部分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担忧。

 

虽然近年来簪花开始慢慢进入大众视野,但为了降低成本,店主们大多采用塑料假花制作簪花,从而使其失去了原本韵味。 而惠女服饰则更难被推广,以劳动为主要目的的惠女服饰已不得年轻女孩的喜爱,惠女服饰正遭受着时代的冲击。 因此,如何让传统服饰重新焕发生命力,不仅是惠女服饰遇到的难题,更是其他传统文化遭遇的瓶颈。

 

另外,泉州虽被称为“石雕之乡”,很多做石雕的产业也会宣称手艺来自泉州,但其本地的产业却主要以神像和名人像为主,产品单一,制作复杂,收益低微的现状并不有利于石雕产业的发展。

 

最后,崇武古城并没有被统一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城的整体风貌。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在保护中发展,这不仅是崇武古城所面临的难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课题。

 

从惠安文庙的庄重典雅到崇武古城的古朴生活,再到泉州市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丰富展示,成员们不仅见证了福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对祖国发展、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青年应该肩负起传承非遗、保护文物、促进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何萍、梁好

编辑|郑民皓

初审|韩 珩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