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惠邑古今再现・东南山海重逢”三下乡活动纪实(一):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人:韩珩
 

 

 

 

 

 

 

活动主题

 

 

 

为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提升我系团委实践育人质量,哲学系(珠海)组织师生于2024年7月14日-16日前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桥镇,开展“惠邑古今再现・东南山海重逢”三下乡活动。 本次活动以惠安县东桥镇的乡村振兴经验为基础,以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交融、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为引,共同思考祖国东南一隅的惠邑在新时代的发展面向。

 

本次活动纪实将从爱国主义教育、邻里课堂、民俗与非遗、“逸仙助航”四个部分分别展开,本期为爱国主义教育部分。

 

 

 

 

 

 

 

 

 

 

 

 

 

 

活动纪实——爱国主义教育

 

 

7月15日,小队成员来到了泉州市惠安县东南部沿海地带的“解放军庙”开展实践活动。 这座庙宇由新加坡华人曾恨女士于1996年建成,是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而修建的。

 

 

 

参观过程中,小队成员通过了解解放军庙的历史背景和曾恨女士的感人事迹,深刻认识到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曾恨女士用她的积蓄和募捐的善款,建造了这座庙宇,以表达对解放军战士的敬意和感激。 她不仅实现了自己对英雄的承诺,还以此为平台,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 她的坚持和努力是对烈士的敬意,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庙内还有一块由开国上将叶飞题写的牌匾,上面刻着“为了人民,死的光荣”。 这不仅是个人信仰的体现,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令人动容。

 

 

 

在解放军庙内,队员们被馆内展示的历史资料和烈士事迹所深深打动。 通过这些展览,我们更加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厚内涵。 曾恨女士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我们意识到,这种精神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发扬。 这座庙宇成为我们学习和缅怀革命英雄的生动教材,提醒我们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英雄们。

 

 

 

活动过程中,小队成员还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分享了自己对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感悟。 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始终是我们不变的信念。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决心。 解放军庙是革命精神的活生生教材,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从这些英烈身上汲取力量,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 这次参观活动不仅让我们增长了知识,也激励着我们以实际行动去继承先辈们的精神遗产,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洪兆鹏

编辑|郑民皓

初审|韩 珩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