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及讲座回顾
No.1
9:00 开营典礼
2024年7月8日上午9时,2024年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于海琴6号A542顺利举行。 哲学系(珠海)副主任卢毅副教授主持开营典礼。 首先,卢毅副主任从中山大学建校历史、三校区五校园的区域格局、珠海校区特色等方面讲述了中山大学基本情况,向同学们展现了我校厚重底蕴与发展格局,阐明我系以国际化、跨学科与比较研究为特色,与中山大学哲学系错位发展,并依次详细介绍了各专业方向的师资队伍。 紧接着,卢毅副主任展示了我系开办的学术讲座和会议论坛,并向同学们说明了研究生奖助体系、培养计划、招生方案等同学们关心的具体问题。



No.2
10:00 龚隽教授讲座
中国哲学史上一种说理方式: 以儒家“能近取譬”与佛家“指事问义”为例
我系龚隽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中国哲学史上一种说理方式: 以儒家“能近取譬”与佛家“指事问义”为例》的精彩讲座。 龚隽教授以先秦儒家孔子思想中的“能近取譬”与中国禅宗思想史上“指事问义”两个典例,探讨了这类象征性言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儒家与禅宗思想中的应用。 龚隽教授比较分析禅宗假借各种象征手法,以譬喻方式阐明开悟境界,指出此类由具体经验推至普遍性道体原则的方式与西方形而上学言说方式存在类型差异,折射出中国哲学的独特性质。

龚隽教授首先从“即事而真”的道体言谈讲起,提出中国哲学有关道体、心性的阐明中,倾向于即事而真,即物即理地从具体可见的事物中去推广到对道体的理解与体认。 道与理的言说不一定是以概念或论题式的逻辑推演来呈现,而是以一种观象系辞,譬喻明理的方式加以阐释。 “能近取譬”语出《论语·雍也》,这可以说是一种反玄学化,或反形而上学言谈的论理方式。 进而,龚隽教授以《易传·系辞》为例,指出《系辞》中包含了“象征性”与“观念性”两类言谈的方式。 前者可参见“见天下之赜”,后者则是指“以言者尚其辞”。 借用现代神学家梯利希(Paul Tillick)的说法,象征透射出被象征的真实“存在力量”的某些东西,产生了对语言界限的这一事实的理解。 《易传》中“以象譬喻”的言谈方式在汉代繁琐化,而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王弼试图重建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述,他的《易》注对于先秦以来儒家易学传统的否定,正是从一种言谈说理的方式为入手处的。
与儒家的“能近取譬”相似,中国禅有“指事问义”的言谈方式,二者都与实践性思想传统联系紧密,折射出东方哲学特征。 印顺在《中国禅宗史》中论述到: 中国初期禅史中,到了唐代五祖弘忍所创东山门下,出现了“指事问义”、“就事通经”的方便。 认为从慧可到东山门下已经不是抽象地论义禅法,不是专向内心去观察体会,而要从一切事上去领会。 不是深玄的理论,而是当前的事物。 并进一步提出,禅宗的这一言谈方式是受到《肇论》之“道远乎哉,触事而真”的思想影响。 禅门原本注重心法而非言象,却不妨“善以方便”,通过巧说、身体姿势与当下情景等诸多方面呈现禅的意趣。 龚隽教授介绍,从敦煌有关初期禅史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案例,从二祖慧可的“触物指明,动为至会”、三祖僧粲金环、水波喻,一直到东山法门都继承了这种说理方式。
南宗虽然重于离言离相,也同样是保留了指事问义,譬喻明理的言谈传统,并进行了别有新义的发挥。 龚隽教授阐明,南宗禅讲的“无念为宗”,其实并不是要排除一切相与法义的表示,而恰恰是认为可以通过某种譬喻的方式来言说禅义。 禅师们假借各种象征性的手法,以譬喻方式来阐明开悟的境界,在南宗说法中是被广泛应用的,这在《坛经》中可以找到非常多例子。 更有意味的是,慧能还使用身体的动作如呵斥、棒打等为譬喻的表示。 慧能的呵打神会,成为禅宗说法的一种有深义的举动,后来南宗禅的发展出现的行持棒喝等作风,很可能就是从这里获得启示的。 临济宗的门风也是如此教学的。 近取诸譬的方式可谓被运用到了极致,禅宗在慧能之后,具有更加鲜明的反知识主义倾向,在禅的教学方面也更加崇尚不立经教,不涉理路。

在讲座最后,龚隽教授从哲学史角度进行总结。 “能近取譬”是溯源式探讨道体方式。 从即物明理、指事问义,到南宗禅门下的“运大机大用,棒头喝下,剿绝凡情”,中国哲学中平凡言说的法流也变得越加不平常。 传教方式生活化,生活中的语言又向玄学化禅理复归。 “能近取譬”与“指事问义”都是用可感的、图式化或故事化方式呈现道。 这与海德格尔在论及克服形而上学问题时讲到的需要思想降落有共通之处,只有通过诗化譬喻进行言谈,才可能回到“被遗忘的”源头。 中国传统哲学“反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经过魏晋玄学的中断,在唐代禅宗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在被发挥到极致而又走向了新的抽象,中国传统哲学言说中的这种起承转合,原始儒家与禅门中反形而上学式的论道言谈,最终又在宋代理学和禅宗“文字禅”的时代,再次转向新的中国式形而上学论述。 龚隽教授论述到,近取诸譬不再成为中国哲学论辩中重要的明理方式,而有关理、气、天、命、心性等抽象的哲学范畴与论议,才成为中国哲学论述中的核心。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龚隽教授就讲座里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龚隽教授对参营同学们的哲学热情与问题意识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鼓励大家继续思考,不断求索。

No.3
15:00 钱捷教授讲座
有灵机与无灵人——心灵哲学之思
下午3点,我系钱捷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了《有灵机与无灵人——心灵哲学之思》专题讲座。 钱捷教授从Chat GPT等人工智能问题引入,继而探讨图灵测试、中文屋、黑白玛丽思想实验和查尔莫斯的可构想性论证。 钱捷教授结构分明、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对是否存在有灵机与无灵人做出判定,并指出了一种解决心灵哲学核心问题的泛心论的可能前景。

讲座伊始,钱捷教授围绕是否存在有灵机的问题展开,并从心灵哲学视域切入,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再度激发我们探问: 机器是否能够思考? 这个问题之所以格外迫切,是因为依照“图灵测试”标准,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但它却有违通常直觉。 如果我们将假设能够思维的机器称为“有灵机”,则问题就是: 是否存在“有灵机”。 通过对塞尔“中文屋论证”的成立与否的辩驳的分析,钱捷教授指出,以设想出某种特别的经验性场景来推出强人工智能的不可能性,这本身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计算主义是否正确是经验地不可判定的。

一种比“计算主义”更为悠久的还原立场体现在“物理主义”上。 彻底的,也就是还原的物理主义主张真实存在的只有物理实在及其过程,而心灵不属于实在范畴,所以意识经验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假象。 通过对查尔莫斯的可构想性论证的分析,钱捷教授指出是否存在无灵人,从而物理主义是否成立,这同样是经验性地不可判定的。 但是,一些情况却导致对还原的物理主义的一个冲击。 黑白玛丽的思想实验(知识论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个实验借助我们对于 颜色的直觉表明意识经验不可还原为物理过程。 查尔莫斯曾基于类似的理由提出了“困难问题”的概念。 这种情况导致了随附性概念的普遍接受,但如何理解随附的意识经验,仍旧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实际上,在三百多年前莱布尼茨就曾给出过一个类似于知识论证的思想实验。 但与后者不同的是,莱布尼茨的论证的背后有着一个系统的哲学理论的支撑。 查尔莫斯在长期的心灵哲学问题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泛心论有可能是引导人们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但他认为这样一种理论还未形成。 钱捷教授认为比起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更像是这样一种泛心论,虽然单子论也存在着自身的困难。 因此,结论是要判定是否存在有灵机与无灵人,或者对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有一个彻底的回答,只有一种系统的、深刻的哲学探索才有可能做到。

讲座接近尾声,营员们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热情的讨论,钱捷教授耐心地与营员们互动探讨,赞扬了参营同学们的哲学思辨能力,鼓励大家保持钻研精神,结合现代逻辑工具,不断深入探索研究。
一天充实的哲珠学习生活之旅在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相信营员们对中山大学和哲学系(珠海)有了更真切、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讲座的主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来源 | 哲珠新媒体
编辑 | 王志远
初审 | 韩 珩
审核 | 卢 毅
审核发布 | 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