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丨逸仙哲学论坛第三期纪要
逸仙哲学论坛
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协办的逸仙哲学论坛第三期“当代哲学研究前沿与探新”,6月29日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楼举行。 论坛首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系主任卢毅老师致开幕辞。 卢老师在表达了对各位与会学者的热烈欢迎后,简要介绍了逸仙哲学论坛的缘起和旨趣,即推动中山大学两个哲学系的交流合作与中山大学哲学学科的整合发展。 随后,卢老师回顾了前两期论坛的开展情况,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场研讨
第一场研讨在蔡祥元老师的主持下开始,谢裕伟老师做了题为《胡塞尔“贝尔瑙手稿”中与康德的共鸣——从时间的统一性问题谈起》的报告。 谢老师首先向我们提及在《贝尔瑙手稿》中胡塞尔表达了对康德“时间的统一性”观念的赞同,并继续介绍康德和胡塞尔对于时间统一性问题的不同论证思路。 首先,在康德那里时间统一性体现为两方面: 作为客观时间的统一性即时间的经验性统一,以及作为直观形式的时间统一性。 而胡塞尔和康德一样在立场上排斥对时间的素朴实在论理解,并将时间划分为三个层次: 客观时间、主观时间以及原初时间。 胡塞尔认为客观时间的统一性是通过关联于同一个设定性自我(das setzende Ich)而获得的,因此客观时间的统一性是以自我的同一性为基础的,并且通过引入前摄和滞留之间的动机引发的交织为时间的原初统一性提供了解释。 最后,谢裕伟老师对康德和胡塞尔对于时间统一性问题的区别和论证思路进行了总结,认为康德很少关心时间本身结构而胡塞尔则对时间结构以及时间的发生学进行了解释。 并将这一差异归结于分析模式上的不同: 康德在分析中关注的更多是时间是如何在经验的可能性条件上发挥作用的问题,而胡塞尔则更加关注时间作为一个现象即人类的时间意识是以何种机制发生的问题。 最后谢裕伟老师将康德所达到的时间统一性总结为分配的统一,而将胡塞尔所达到的时间统一性总结为集合的统一。

钟汉川老师对谢裕伟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评议,他补充说时间在胡塞尔那里并不像康德那样作为一个固定模式,而更像是一个操作性概念,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康德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之间模式的差异。 并提出两个问题: 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是如何解决表象的意义如何充实这一问题的; 康德的时间统一性在何种意义上被总结为是分配统一的? 就第一个问题谢老师回应说钟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胡塞尔在思考时间问题时是围绕意向和充实这样的意向性结构上展开的,不过他尚未就《贝尔瑙手稿》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专门研究; 就第二个问题谢老师回应说康德的时间统一性体现在统觉的综合统一逐次分配在与我相关的每一个经验中,而集合统一性所涉及的是在经验的整体中所有存在者都无例外地关联于一个统一的原则上,而对于康德来说这样一个关于世界全体的问题是知性所无法回答的。

第二场研讨
第二场研讨在谢裕伟老师的主持下开始,钟汉川老师做了题为《伦理上的“真”与“好”》的报告。 钟老师并从伦理学史上介绍了伦理真理和科学真理的区分,认为伦理真理作为概念在意义上是融贯的,在运用上是有效的等特征。 并提出对抗伦理上的“真”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尼采式的,另一种是道德错论式的。 钟老师认为尽管尼采否定了客观的真理,但却肯定了自身的欲求之真,从而为真理保留了一种与伦理评价相关联的可能; 而以约翰·麦凯为代表的道德错论观点是通过论证不存在客观有效的价值来得出我们永远不可能具有关于道德价值的知识,但道德判断的适真性观点回应了这一反抗,即认为道德判断受到伦理之“真”的规范,但不一定说道德判断本身就是真的。 这样一来,摩尔将善或好(good)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的思路便被重新提起了。 而当代有三种将伦理上的“真”与伦理上的“好”关联起来的方式,一是不将客观价值视为是本体论上而是在现象上客观的尼采式后现代图景; 二是认为伦理真理构成好生活的规范,信念的“真”构成伦理评价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威廉斯式好生活的伦理图景; 三是认为伦理真理构成道德生活的规范,道德的生活才是伦理上“好的”康德-内格尔式道德生活的图景。 最后钟老师总结道,伦理上的“真”与“好”的关系演变体现了一种伦理权威从外在性返回到个体自身性的趋势。 而针对如何在现代伦理生活的复杂性中如何面对伦理真理的问题,钟老师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达成伦理之“真”需要更多变量。

陈乔见老师对钟汉川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评议,他补充了道德判断的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思想,并基于此提出一个问题: 非认知主义能否追溯到尼采。 钟汉川老师对此问题回应说,无论是认知主义还是非认知主义都无法完全否认伦理的“真”,但尼采是要在根本上摧毁道德和价值判断并且从根本上否认客观价值的存在,因此想要将尼采纳入非认知主义是很麻烦的。 在讨论中,陈杨老师也提出一个问题: 是否我们为了确保道德的客观有效性就一定要诉诸道德真理,能否通过道德的可证成性(justification)来确保道德的客观有效性? 对这一问题钟汉川老师回应说,一方面由于道德的实践特征使得它与数学真理不同,在论证道德客观有效性时可以将这种可证成性视为其客观有效性的保证; 另一方面不应当从客观有效性上讲伦理真理,客观有效性是科学真理的依据,而伦理真理与科学真理之间有所不同。

第三场研讨
第三场研讨在叶斌老师的主持下开始,杨震老师做了题为《作为美学范式的“剧场性”》的报告。 他首先辨析了“剧场性”(theatricality)与“剧本”(drama)这两个在中文学界易混淆的概念,剧场性是一个伴随着前卫艺术运动才浮出水面的概念, 它与剧本相对,与表演及观众相关, 是介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事态。 作为一种当代美学范式,它意味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从作品转到经验,从作者走向观众,从事物走向事件,从规范走向偶发,从精神回归身体,从意义回归字面,从明确回归居间。 通过理解剧场性,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极简艺术、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合理性,而且可以沟通传统与现代,找到在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支配下被忽略的艺术共性。 剧场性并未取消艺术的边界与自律,而是澄清了艺术自律的真正内涵,即不可重复的过程性与发生态,它与时间性、空间性和身体性密不可分,从而区别于超时空(任意时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 剧场性也并未造成艺术在道德上的漠然,剧场性所带来的移情与遗憾,投身与介入,是人类道德情感的基石,它所带来的审美眼光则是超越个人悲剧的契机。

谢裕伟老师就杨震老师的精彩报告进行评议,他主要提出两个问题: 剧场性与剧场性之间何者更为优先; 用“能指-所指”来描述当代艺术的字面性是否合适。 针对上述问题,杨震老师做出了回应。 就第一个问题,杨老师指出事实上剧场性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成熟,合唱队时常作为观众的代表在推进演出; 就第二个问题,杨老师认为当代艺术被赋予了空无能指,即它除了能被识别为艺术作品,不具有其他任何所指,当代艺术家试图籍由一种极端的方式揭示艺术的本质,而使用“能指-所指”的概念更多是为了刻画字面性的符号维度。 进而,蔡祥元老师提出了一个时髦的问题,即剧场性理论如果解释当下电子游戏的盛行。 就此,杨震老师认为美学理论的应用不以对象本身为规定,而是由对象的出场方式决定,若电子游戏以满足主体娱乐要求或赚钱要求出现,则无法套用美学理论,若它呈现为一种审美的对象,则可以用美学理论解释。

第四场研讨
第四场研讨在杨震老师的主持下开始,陈杨老师做了题为《歧见与不可承认之物——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美学批判》的报告。 陈杨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并指出其激进和保守的两个面向,首先,霍耐特认为近现代社会的政治运动可以被理解为“为承认而斗争”的规范性活动。 其次,这种活动的起因是在原有的规范秩序之中,边缘群体的承认需要未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创伤。 然而,在当代批判理论内部,以法国哲学家朗西埃以及德国哲学家门克为代表的学者发展出了对于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美学批判。 这种美学批判认为“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模型忽视了人的审美能力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而在他们与霍耐特的辩论中,我们能发现批判理论内存在的两种不同方法论,“解释学模式”与“美学模式”之间的冲突。 最后,陈杨老师从马克思经典文本出发,指出两种批判的方法都只停留在对现存国家制度的矛盾的揭露,而没有对矛盾的成因以及必然性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当代批判理论的发展可能需要两个要素: 对现实统治秩序的内生性矛盾的充分揭示,以及对规范性重构的现实活动的基础的追寻。

卢毅老师就陈杨老师的精彩报告进行评议。 首先,他认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过于随意地设定了人类个体与群体因遭遇蔑视而为承认进行斗争的人性论基础; 进而,就两种美学批判,卢毅老师质疑朗西埃所谓前政治-审美的平等在政治实践中的可行性,并提问门克的法外的不可承认之物是否吊诡地设定了不可承认之物的神圣(法权)化; 最后他认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倒退,对资本主义的各种批判理论试图以“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低估了资本主义机制的反噬性,事实上悖论性地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 陈杨老师就卢老师的评议进行了回应,他指出霍耐特运用美国实用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从一种经验性的进路出发解释承认-蔑视的产生; 就卢老师关于门克理论的问题,他认为无法的领域必然会影响有法的领域; 最后,就卢老师关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陈老师认为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革命主体从何而来”,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下,理性主体早已被异化,似乎只有审美主体才有突破桎梏的可能。

第五场研讨
第五场研讨在李长春老师的主持下开始,袁青老师做了题为《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的报告。 袁老师区分了先秦儒家“慎独”的三层含义,第一,安大简《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独”是指闲居时的慎言慎行,《仲尼曰》的思想主要是修身以成君子,为此提出“慎独“工夫,子思继承了孔子的“慎独”思想。 朱子将“慎独“分为已发未发两种工夫,但在朱子之前,学者关于“慎独”的理解大多与郑玄的“慎其闲居之所为”的解读是一致的; 第二,简帛《五行》和《礼记·礼器》的“慎独”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学界一般把五行当作思孟学派解读,但袁青老师认为,子思之后,慎独含义已经转变为“顺从、遵从”,其次,郑玄把《礼器》之独解释为少,礼关注的是内心的诚,而不是外在的牲物; 《大学》的“慎独”是“诚意”,《荀子》中的“慎其独”应释为“诚其心”,冯友兰提出《大学》为荀学,但出土文献证明《大学》早于《荀子》,不过宽泛地讲两者“慎独“含义相似,心包含意,慎独意在诚心。 总的来说,慎独”含义的变迁反映了“心”在儒家思想中的逐步凸显。

苏杭老师就袁青老师的精彩报告进行评议。 他指出,先秦“慎独“的理解推进了我们对先秦儒家整体性的理解,这一变迁也体现了这一新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的凸显,他的问题是,”慎独“是否一定要舍弃外在形式? 第二个层次的慎独是不是可能不是舍弃形式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显示? 袁青老师回应道,完全舍弃外在形式可能是他文章有点表述不当,可能就是不注重外在形式,注重的是强调心才是礼之本,主要还是要说明谁更根本的问题。 陈乔见老师指出,荀子说不“反其初”而是“复其初“,似乎说明初是不太好的状态,不知若如此可否与《大学》视作相似。 许家瑜老师引用《诗论》中的解读,认为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第六场研讨
第六场研讨在秦际明老师的主持下开始,苏杭老师进行了题为《“相对主义”解庄的渊源、特色与困境——以郭象<齐物论注>为中心》的报告。 苏老师首先指出,学界中“相对主义”诠释倾向成为庄子哲学研究的主流,对此有常见的三种解释,但他主要分析相对主义解庄的庄学史渊源。 他认为郭象的“因是非“解庄实则构成了庄子学史的主流,这一说法实际上是郭象对齐物论的某些文本的误解,我们不能将”彼是相因“视为对世界构成性的唯一摹状。 他分析了郭象解释的三个核心环节,指出郭象对一些小词如“是以”、”不由“的否定性含义理解为了肯定性含义,”因天而知是非“和作者本意是不相容的。 他的结论是,从正面上看,相对性确实是齐物论的一种思考方式,其目的在于抹除执于一端的绝对性思考方式,它是一种书写策略,但扩张为主义、把它视为庄子哲学的核心就有不稳定的危险。 根据任博克对郭象的激进演绎,世界上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个体性的是和非,那我们的任何活动都处在是和非的对立逻辑当中,它导致最后一个真正不变的东西,即相因结构,而世界本身就没有真正意义,郭象的解释虽然能自洽,但不能视为对庄子的根本解读。 苏杭老师自己的观点是,齐物论不能理解为是和非,他还是把它理解为一元论,道生为一是世界本然状态的无分别性,相因关系是第二位的东西。 但为了避免陷入对个体与分别的否定,他建议把万有的基点理解为“化“,万物就作为化中的一个个环节安立。

许家瑜老师对苏杭老师的精彩报告进行了评议。 她与苏杭老师就“建构性相对主义”和“建设性相对主义”的区别以及“相对多元论”和“简单多元论”的区别理解问题、用“是非论”来讨论相对主义牵涉到的“判断、判断的层次”问题、总体理解《庄子》中“行为原则、生活方式与方法与精神人格的展现塑造(圣人)”的问题、葛瑞汉对庄子的“反理性主义“诠释的不同视角、任博克的诠释对郭象的论证的过度解读问题等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六场研讨结束后,钱捷老师总结发言,表示本次论坛很好地践行了剧场性,各位参与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因此本次论坛非常具有审美价值。 论坛在一片掌声中圆满落幕。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黎笑言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