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跨文化与未来思想”工作坊第四期纪要

发布人:韩珩

​2024年5月11日至12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举办的“哲学何为: 中西哲学与思想的未来——面向未来的思想高端论坛暨‘跨文化与未来思想’工作坊第四期”会议在珠海顺利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海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数十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蔡祥元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系主任陈建洪教授首先致辞,他对与会学者们表示了欢迎,并对本次会议主题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

5月11日上午的会议分别由陈建洪和钱捷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和陈立胜教授、北京大学的程乐松教授和吴飞教授分别做了专题发言。

 

陈少明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把未来提上议程》 陈少明教授从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说起,指出当今时代离不开对未来的思考。 他强调,未来不是一种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有弹性的观念,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距离现在多远才算“未来”。 对未来的意识不会产生于在经验中受控的计算和规划,而是来自一种不确定性。 他以家庭的未来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在关于未来的思考中应该注意的诸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 在报告的最后,陈少明教授强调,展示希望与警惕阴暗是哲学的未来观念的双重意义,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面对未来的思想方案。 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石福祁教授对报告作了详细评议,就对未来的关切是否应该纳入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哲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实践力量等问题与陈少明教授展开了进一步探讨。

程乐松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历史的时间化及其后果: 行动与未来的成立》 程乐松教授指出,历史的时间化作为一个命题提出,是以近代科学发展和形而上学建构为前提的,这一变化带来了牛顿意义上的绝对时间,使得作为一种绵延的时间在“绝对”意义上与“事物”彻底分离。 “绝对的时间”给了处身具体事件与经验之流中的人一个“置身事外”的伎俩,它让置身于事件之外并且用行动参与“记忆”留痕的人获得了置身事外的合理性,从而让未来变得不可筹划也无法设想。 但这种不可筹划的未来恰恰是由动机和目标明确的人的行动造就的,也就是说,我们以高度秩序化和动机性的方式展开行动,却造制了不可预测且持续涌入的未来,这是一种行动的悖谬。 发言结束后,方向红教授联系德里达、马里翁等人的思想对报告作了精彩的评议。

陈立胜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在“责任的落寞”时代对“自己”负责》 陈立胜教授首先指出,儒家传统向来重视“自己”,自爱、自敬被作为最高的爱和最高的敬,而成己、报本与报恩则是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对“自己”的责任意识的基本向度。 他接着讨论了现代性中“自己”的两次“解放”。 第一次解放是从传统中的解放,即扎根于传统宗法社会中的个人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自由流动的“分子”; 第二次解放是对第一次解放的进一步解放,责任不再是“对己”的,“对己”的领域是个人权利的领域,对他人的尊重成了第一甚至是唯一的责任。 这种解放后的“自己”处于一种消费享乐型时代特有的自恋文化中,并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伴随着自由的现代人而来的,是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 第二,在由AI塑造的人类生存的温室中,人的“心之官”有日趋衰微的危险。 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陈立胜教授强调了“亲自性”的重要性,并认为,如何将传统儒学的“观物”“应物”工夫落实于当今时代,如何在劳作、行动中“亲自”锻炼人之为人的知情意的能力,这一系列问题都指向同一问题,即“如何对自己负责”。 程乐松教授对报告作了评议,认为“亲自生活”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自己作为一种情感动物,并强调认识到人的有限性是人对自己负责的前提。

吴飞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性命时空与历史哲学》 吴飞教授首先对西方历史中时间哲学和空间哲学作了简要的概括,指出从柏拉图以来,时间就被当作精神性的,而空间被当作物质性的,这构成了西方时空哲学传统的特点。 这一时空观与中国传统中的“性命时空”观是很不一样的。 吴飞教授首先给出了“性命时空”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不以永恒为参照; 二,以性命体为出发点,而不以事件为出发点; 三,以四时阴阳变易为理解时间的基本模式,而不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相为原初时间结构。对于“性命时空”来说,时间、空间都是性命节律,时间是每个性命体展开的节律,不同性命体之间的时间节律是不同的,而空间则是因不同性命体之间发生关系而形成的节律。 在此基础上,吴飞教授还进一步讨论了“公共时空”的问题,认为将自然生生共同体转换为文明共同体,其关键在于公共时空的确立。 具体来说,公共时间就是历法,与《尧典》的“观象授时”有关,而公共空间就是国家,与《周礼》的“辨方正位”有关。 最后,吴飞教授还谈到对“时中”的理解,认为在恰当的时间把握恰当的空间,立于中位,就是“时中”。 陈建洪教授对报告做了细致的评议,并就时间划分的模糊化与精确化的矛盾以及“家”是否完全是一个私人空间等问题与吴飞教授进行了讨论。

 

 

下午的会议分别由中山大学的钟汉川和郑辟瑞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的钱捷教授、方向红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石福祁教和山西大学的梅剑华教授分别做了专题发言。

 

钱捷 教授报告的题目是 《人类意识发生律——一个跨文化研究纲领》 。钱教授指出人类意识发生律的两条进路,其一是形而上层面的进路,其二是实践层面上的,而今天所演讲的内容则居于这条进路之间。 报告先就人类发生律是什么展开,钱教授借鉴了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来探讨个体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空间概念最先是拓扑学意义上的,这与集体层面的几何学历史的发展是相反的,而几何学应该是从“拓扑学-欧式几何-拓扑学”发展的“圆圈”模式。 这种借助于生物学规律的方法也叫发生。 接下来,报告围绕生物学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生律展开,将主题转向广义教育与人类意识发生律,继而让我们注意到生物学基础之上的文化动力学层面的发生律,此种发生律同样也有落后先进之分,但并不是线性的,其同样是一种圆圈模式。 报告最后指出人类意识发生律对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通过人类意识发展的圆圈模式,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的意义所在。 钱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热烈的探讨。 郑辟瑞教授就人类意识发生律是否陷入了摩尔所说的自然主义谬误进行提问。

方向红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新世代对话”与现象学运动的Ausgang》 。报告先就“现象学运动的终结”这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终结体现于现象学的原理要么从另外的维度得到相反的结论,要么被另外的维度所否定。 接下来,报告以“意向性”为切入口,探讨“现象学运动的终结”问题,现象学的意向性自布伦塔诺以来,经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列维纳斯得到发展,现象学还原也要通过意向性展开,还原越多,不可见之物也就越鲜明。 然而随着现象学发展,却出现了“逆意向性”(une contra-intentionnalité)概念,这与此前主动把握对象的意向性不同,通过可见者和不可见者意向性的“传递性”(la transitivité)我们被动把握对象,方教授以艺术欣赏和德里达的礼物现象学为例,说明逆意向性的发生,其意味着还原越少,给予越多。 报告就此认为,在意向性和逆意向性间缺少一个中间地带,将视角转向中法现象学的新世代对话,指出中国哲学中有关时间、人伦四端的回旋结构能消解两种意向性之间的鸿沟。方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在场者很大的兴趣,蔡祥元教授认为中国哲学处于经验和不可见维度之间,并就中国哲学所处的中间地带和同处于德法现象学之间的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提出疑问。

石福祁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Praegnans futuri——卡西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 报告先就卡西尔与中国的关系展开,不仅国内学界很早就关注卡西尔的哲学,卡西尔本人对中国哲学也有很大的兴趣,他在《神话思维》中论述了中国人的时间观。 报告将重点聚焦于卡西尔哲学中的“时间”概念,首先梳理了卡西尔时间概念受惠于马堡学派新康德主义的科亨和纳托普,时间不是实体性的质性,而是一种功能性(函数性)的,其作用在于将特定的作为变量的存在纳入一个关系中。 与之不同的是,卡西尔认为除纯粹的知识功能外,还包括语言思维、神话宗教思维和艺术直观的功能,由此理性批判也因此而变成了文化批判,而作为质性的时间、空间则转变成μ1、μ2和μ3不同的“模态索引”。 接下来,报告探讨了卡西尔的知识现象学,旨在通过精神现象学构建不同符号形式间的连续方式,其任务在于指出从表达到再现、再到纯粹指义活动的意识功能的展开,每一过程都涉及时间和空间问题。 报告最后指出卡西尔的时间观对未来哲学的启示。 石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王珏教授就“现在被将来所孕育”这个问题在卡西尔时间哲学中的意义展开提问。  

梅剑华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因果与智能: 从显明图象看》 。报告从塞拉斯的显明图象(manifest images)和科学图象(scientific images)之分入手,从显明图象来重新看待因果和智能。报告从显明图象的视角下分析了因果推断能力,涉及感应思维与因果思维,《圣经》中的因果解释,罗素、爱因斯坦思想中的因果以及人工智能中的因果推断,指出因果推断是人的基本能力。报告还从显明图象的视角下分析了大语言模型与因果推理,阐述了大语言模型的因果机制,其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因果推理,其可以构建因果图。报告接下来关注反事实推理,围绕“大语言模型能否从自然语言中推断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展开,指出大语言模型不能从相关性获取因果。 报告认为因果和智能不能以人类智能作为唯一标准,但仍不能脱离人类的理解,这种理解并非是一种科学图象之中的人类理解,而是在鲜明图象之中的人类理解。 梅教授报告的主题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兴趣,罗志达教授就报告中因果性的定义以及报告是否混淆了塞拉斯对“科学图象”概念的使用上提出质疑。钱捷教授就ChatGPT是否有因果概念展开提问。

 

 

5月12日上午的会议分别由中山大学的方向红和罗志达教授主持,来自海南大学的黄启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王珏教授和中山大学的朱刚、蔡祥元教授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黄启祥 教授的题目是 《个体永生在世的伦理思考——读张祥龙先生的“为什么个体的永生在世是不道德的”》 黄教授首先指出,从家庭、亲子关系、孝道与道德的角度对永生在世进行哲学探讨的,只有张祥龙先生。 张先生在“为什么个体的永生在世是不道德的? ——《哈里•波特》与儒家之孝”一文中提出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观点: 个体的永生在世是不道德的。 他阐述了张祥龙先生的两点理由: 第一,个人的永生在世使得生存时间同质化,破坏了生存时间的原交织态,导致人的“原意-识”方式的改变,从而失去道德感受力; 第二,个人永生不死从根本上削弱和破坏亲子关系和亲子经验,使孝这道德感的源头枯萎。 接着,黄教授指出了张祥龙先生论述中的空白: “个体的永生在世是不道德的”与人们的直观感觉是不一致的。 再者,永生在世虽然不是一种经验性观念,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范导性的理念指导人们的生活,我们似乎也难以它说不道德。黄教授发言结束后,来自中山大学的钟汉川教授进行了评议,钟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 永生对个体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个体永生来看,什么是道德? 孝与道德的关系?

王珏 教授报告的主题是 《人类自然生命技术化的限度何在? ——适生科技视角下的超人类主义批判》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伦对于超人类主义的理解: “认同通过应用理性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状况的可能性与可欲性的智识和文化运动,特别是通过发展普遍可及的技术来消除衰老和显著提 升人类智力、体力和心理能力。 ”接着,王教授指出了超人类主义所滋生的最大悖论: 当人将自己提升为“神”,提升为一切存在者存在的尺度——包括自身生命样态的尺度——时,他却丧失了可以安顿自身生命的位置,或者用海德格尔式的口吻表述,人在存在者中间变得“无家可归”了。 关于人类自然生命技术化界限问题,两种主流的回答策略都有其不能克服的困难,两者都试图设立某种现成的、形式化突出的标准作为生命技术化的界限。 故而王教授尝试借助张祥龙先生的适生科技思想来探索第三条回答路径。 最后,王教授总结了适生科技对于伦理、文化、政治的重要意义。 来自山西大学的梅剑华教授进行了评议。 梅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 技术能不能帮助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怎么看代际时间被技术改变?

朱刚 教授的报告题目是 《从绽出到生生: 走向一种以“生生”为时间性的时间现象学》 朱刚教授指出,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时间探索都有先天不足,都是从一种前现象学的自然态度出发理解时间,将时间视为某种客观现成存在之物。 直至现象学情形才为之一变。 现象学不再从对包括时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信念出发,而是首先悬置或还原这一素朴的存在信念,然后以明见的自身被给予性为原则来追寻时间之本原形态,进而揭示时间之时间性。 如此追寻到的时间本原形态在胡塞尔那里为“活的当下”这一原初的意识结构,在海德格尔那里则为此在存在之“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这一原初的生存结构。 而无论是“活的当下”还是“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首先都是一种原初的绽出结构,由是时间性即绽出。 但是,朱刚教授认为,“绽出结构”仍具有某种封闭性与同一性,因而并不能从现象学上说明时间之绝对未来的维度,因而也并没有真正揭示时间之时间性。相比于绽出结构,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或许更能说明时间之为时间亦即时间性。而从“生生”出发,我们可以把“绽出结构”理解为“生生”的一种样态甚至蜕化形态。 由此,我们就可以走向一种以“生生”为时间性的时间现象学。 蔡祥元教授就如何理解现象学视域中的“绽出结构”的局限性以及“生生”的时间性可能的阐释视角进行了评议和回应。

蔡祥元 教授报告的主题是 《未来哲学的跨文化之维——兼论张祥龙的范式际哲学》 蔡教授首先指出,全球化时代西方传统哲学陷入了两方面的危机之中,一方面是不同哲学传统的遭遇,一方面是自然主义对哲学传统本身的抛弃。 这个危机也是所有哲学传统所共同面对的危机。 在预感到西方传统哲学困境的同时,尼采、海德格尔等有先见之明的哲学家开始呼吁一种走出西方传统范式的未来哲学。 他们的未来哲学一方面宣告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并把自然主义视作柏拉图主义的变种或科学化形态而予以辩驳。 与此同时,作为他们未来哲学之标识的“自由精神”和“自由之境”都事实上具有一个跨文化的思想维度。 为了更好展示未来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的思想关系,他在张祥龙与沈清松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跨文化哲学本身进行反思与重构。 跨文化哲学并不简单等同于比较哲学。 张祥龙与沈清松都在比较哲学悖论或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范式际哲学或跨文化哲学。 如果说传统的比较哲学是一种观念化的格义之说,那么跨文化哲学更关注对话中新思想的生成。 吴飞教授就如何理解形而上学的终结以及中西哲学的相互格义关系进行评议并提出了新的讨论视角。

 

 

会议闭幕式由蔡祥元教授主持。 蔡教授总结了本次会议的议程,认为本次会议围绕哲学的未来性与跨文化哲学相关问题进行了丰富而全面的讨论,表明一种面对问题本身的探讨可以超出中西哲学范式的单纯对立,带来有深意的思想碰撞。 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来源 | 哲珠新媒体

撰稿|张运 王怡宁 刘宏宇

审阅|蔡祥元

编辑 | 王志远

初审 | 韩 珩

审核 | 卢 毅

审核发布 | 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