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若海讲坛第33讲·第一人称视角:脑机接口中的行动

2024年5月6日,若海讲坛第三十三讲在海琴6号教学楼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何静做题为《第一人称视角:脑机接口中的行动》的报告。本次报告由王华平教授主持,罗志达教授为评议人。


本次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脑机接口中的行动生成,第二部分论述行动中的行动感与拥有感,第三部分论述叙事性第一人称视角。何静教授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BCI)及其发展现状。随后指出,BCI引发了新的行动,这一点由Nicoleis提出并引发了深入讨论。其中,目前学界主要关注于BCI行动与用户意图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所引发的关于行动归属和责任的复杂问题。
在行动哲学中,加拉格尔区分了行动感和拥有感。在自主活动中,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然而,在非自主活动中,二者会分离。神经可塑性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原理。感觉替代实际上是大脑根据外部环境输入的变化,重新组建神经回路。通过适当的训练,BCI行动的熟练程度会显著提高,这也符合可塑性原则,将外部设备视为身体的一部分。
BCI行动的前反思维度是一种伴随主体行动体验的默会觉知产物,包含了最基本的关于自身与非自身的区分。然而,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意图与BCI系统之间的差异。BCI对使用者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不确定因素可能改变、扰乱甚至削弱主体的行动感和拥有感。不同主体对BCI行动的感受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很难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对行动力问题做出一般性的论断。解决之道或许在于叙事性的第一人称视角。维特根斯坦区分了“作为主体”和“作为客体”的两种第一人称用法。作为主体的第一人称意味着经验主体对自己的指称,而作为客体的第一人称则根据对象化的知觉进行指称,其中蕴含了叙事性的自我描述。加拉格尔主张作为主体的第一人称叙事与行动及主体对行动的反思密切相关,这种视角要求主体与自身的行动经验保持一定的反思距离。
随后,罗志达教授对本次报告进行了评议。本次报告中,关于加拉格尔的理论中延展和整合的论述还需要进一步澄清;此外,BCI所引起的行动与主体的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也还需要进一步说明。总的来说,这是一场信息量丰富的报告,为BC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反思的进路。何静教授对罗志达教授的评议进行了回应,表示这些建议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关于BCI的行动哲学的讨论也会逐渐拓展,对更加复杂的情形会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最后,何静教授与王华平教授和现场同学就本次报告中的行动哲学问题,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行了交流。何静教授表示,本次交流受益匪浅,对于BCI技术的哲学反思还需要很多工作,希望大家能在之后也能进行相关的哲学研究工作。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霍雅萱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