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我系袁青副教授发表文章:论清华简《汤在啻门》与早期道家
论清华简《汤在啻门》与早期道家
本文原载于《宏德学刊》2023年第1期
文/袁青
作者简介

袁青,哲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
摘 要:
关键词:
❖
清华简《汤在啻门》收录于清华简第五册中,整理者为李守奎,简文主要记载汤与伊尹(小臣)的对话,伊尹对汤提出的“成人”“成邦”“成地”“成天”之道分别加以解答,是一篇典型的“帝师类文献”[1]。
一、《汤在啻门》的基本概况
《汤在啻门》的内容是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本篇与《汤处于汤丘》形制与字迹相同,为同一书手所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指出:
《汤处于汤丘》由和味上升到和民,这是黄老学身国同构的思想,体现了从养身到治国的黄老学思维方式,“和民”是要尊重百姓思想的多元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这与黄老学思想是相通的,也体现出道家的“自然”思想,隐含了“君主无为而百姓自然”的思维方式。
《汉书·艺文志》中有关伊尹之书有二,“道家略”首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自注:
二、《汤在啻门》“五以成人,德以光之”与早期道家的气论
《汤在啻门》载伊尹之说:
《汤在啻门》对“五以成人”作了详细解释,简文载:
汤又问于小臣曰:
伊尹上述回答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唯彼五味之气,是哉以为人”,曹峰认为《汤在啻门》以味论气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伊尹以“滋味干汤”闻名,其二是文献中有许多以味论气的例子。
《汤在啻门》用“五味之气”来解释人生命的根源,其后又提出“其末气,是谓玉种”,“末气”即精微之气,它是人产生的“玉种”,“玉种”可视为男性精液,[24]经由十月而成人。
《汤在啻门》认为“五味之气”是生命的根源,其中的精微之气才能孕育人,气对生命起着决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人必须养气以养生。
精气既为生命的本源,那么就必须要聚集精气以养身,这就是所谓道家所谓的“专气”(“抟气”)的修养工夫。
三、《汤在啻门》“四以成邦,五以相之”与早期道家的治国思想
《汤在啻门》论以气来论成人,要求人必须养气以养身,紧接着伊尹论述成邦,简文载:
汤又问于小臣:
天之运行是昼、夜、春、夏、秋、冬,相比“四时”“四正”多了“昼、夜”两词,构成数六,但没有实质差别,“此惟事首,亦惟天道”说的是人应效法天道而行,君之治国也应法天而行,这体现的是道家因循天道的思想,与“四时”“四正”所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
《汤在啻门》论成邦,不仅有“四以成邦”,还有“五以相之”,“五”即德、事、役、政、刑,简文对此详加讨论:
汤又问于【一一】小臣:
《汤在啻门》对德、事、役、政、刑都区分了美和恶两种情形,通过“美德”“恶德”“美事”“恶事”“美役”“恶役”“美政”“恶政”“美刑”“恶刑”等对举,阐述了其治国的思想要旨。
曹峰指出,“德”属于无形、内在、超越的标准,而“事”“役”“政”“刑”属于有形的、外在的标准。
汤又【一七】问于小臣:
简文出现“地真”一词,赵平安认为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
《汤在啻门》论“四以成邦,五以相之”,“四以成邦”说的是君主应法四时而行政,体现的是君主应效法天道,“五以相之”则是要求君主以义行政,“事”“役”“政”“刑”都是“德”的体现,而“德”最终归于“义”,君主以义行政则是要求君主保民养民,这是效法地之养而行政。
四、结语
《汤在啻门》以“何以成人”“何以成邦”“何以成地”“何以成天”四个命题贯穿全文,结构清晰,其主要侧重点就在于“何以成人”和“何以成邦”。
注释
来源|解 释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