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若海•启航”哲学导学系列公开课第二季第五讲:伦理上的“真”与“好”

发布人:韩珩

​4月25日下午,哲学系(珠海)于广州校区南校园丰盛堂C303教室举办了“若海•启航”哲学导学系列第五期讲座,题为“伦理上的‘真’与‘好’”,讲座由钟汉川教授主讲。

当代不少哲学家都申明过,现代社会对“真”(真理)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 在现代思想和文化之中,“真”看起来确实构成了“好”生活的基础。 可以想象,一件事或一个人,若被认为不是“真”的或者说其中有假,则很难导向个体行动,也无法形成伦理上“好”的评价。 那么,什么是伦理上的“真”(伦理真理)呢? 伦理真理与伦理的“好(善)”是否(以及如何)存在着关联性? 对此,钟汉川教授通过几个部分来尝试解答。

钟汉川教授先讲解了我们 为什么谈论伦理上的“真” 钟汉川教授认为,伦理学的“真”探讨的是道德准则和行为判断的真实性与正当性。 当代哲学家如内格尔、哈贝马斯等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其重要性源于当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强调从行动者的视角理解世界和生活。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点表明,伦理真理的 独特性 在于其 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作出真诚和恰当的选择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多样化的伦理观念交汇,引发对真理、真诚和真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因此,探讨伦理上的“真”不仅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关乎我们如何面对和构建现代伦理社会。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钟汉川教授讲解了 真理的不同类型 ,特别是伦理上的“真”。 休谟提出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现代哲学强调这一区分,将科学真理与伦理真理视作不同领域的研究对象。 科学追求可验证、量化的真理,而伦理真理则试图考察“善”作为非自然属性的意义。 比如,哲学家摩尔认为“善”本身是不可定义的非自然属性,如此开辟元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同时,钟汉川教授还与同学们亲切互动,通过举例让同学们表达看法,从中揭示这两种真理领域的逻辑规则的不同。

伦理真理如何呈现? 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威廉斯认为真理是概念系统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系统就像包含意义、指称和信念的网状集合。 借助概念系统,真理的解释或许可以通过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方法来展开。 类似地,波兰哲学家塔斯基提出“真”的语义理论,约翰·塞尔则区分了以言表意、以言行事、以言取效三种语言表述方式,在语言使用之中阐释其所指称的意义。 此外,黑尔则强调道德判断需遵循语言逻辑和规范性。

 

伦理真理与科学真理不同,它不直接关联到实在内容,而是通过 概念系统的融贯性来引导行动 例如,就像当代伦理学语境之中所讨论的传统印度村庄的“殉夫制度”和“贞洁”观念,它们在现代社会看来虽不再构成真实行动的意义,但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文化背景下则是具有规范作用的。 很多伦理概念在今天都失去了与其概念系统的关联,它们不再是厚实的伦理概念。 随着现代性的进程,伦理真理的理解逐渐转向更薄的伦理概念,伦理的“真”更为仰仗于普遍性和客观有效性,从而忽视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

 

伦理真理涉及真诚与真理的张力,这可区分内容的“真”和态度的真诚两个层次。 即使在最极端的现代伦理思考中,伦理上的“真”仍未被否定掉。 比如,尼采的真理观和麦凯的道德错论。 他们都认为,道德价值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存在所谓的非自然性质; 但是其伦理思考仍受伦理上的“真”的规范。 比如,通过反驳虐待动物、残害小孩等伦理命题,我们可以看出,麦凯理论是成问题的。 因此,在面对伦理问题时,我们不应仅从理论层面认识,而应从实际行动出发,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面对和回应是否存在着伦理真理的问题。

 

道德判断具有适真性,受到伦理之“真”的规范。 善作为道德价值与行动者的心灵密切相关。 伦理真理为我们获取实践知识提供了客观有效的依据,也为伦理权威性提供了支持。 对于“伦理真理如何构成”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构成实践知识的客观性的方式来回答,在融贯性上加以说明,同时伦理上的“真”具有开放性,而非封闭的。

讲座的第三部分着眼于说明 伦理上的“真”与伦理上的“好”的关联 钟汉川教授讲道,尼采确实否定客观价值本身,但是并没有消除伦理上的“真“。 在《道德谱系》中,尼采强调感受和情感决定善恶,而非理性分析,价值是个人意志选择的结果。 但是其求真的欲望却决定着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将其评价为“好”或“坏”。 当然,尼采的重点在于如何构建伦理评价,而非构建客体本身的价值。 这样来看,伦理的“真”与“好(善)”紧密相连。

 

伦理真理构成了好生活的规范。 在传统的伦理思考(比如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与人性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只要能够发挥人本性之中的内在潜能就能实现人生的幸福,就可以构建好生活。 但是,就如威廉斯所认为的,亚里士多德过于乐观了。 人性与现实之间存在这种一致性,这是很难得到论证的。 当代社会生活高度复杂化,现代科技发展在不断塑造现代伦理生活。 在这种复杂背景下,关于伦理真理的哲学思考似乎仍可借助融贯性思路来进行。

 

这也体现在主张道德生活优先性的伦理图景中。 在如何去生活的问题上,当代哲学内在地区分好的生活和道德的生活。 就像内格尔所认为的,正确地做好每件事是是好生活的基础,如此道德生活高于好生活,因为它避免了更坏的生活。 不过,在此意义上,道德的生活却成了伦理上“好”的生活的目标,而且它仍受伦理真理的规范。 当然,这两种生活都必然是现代伦理的生活方式,不能将两者相互还原。 现代伦理生活应当使二者并存,而不是强制地束缚于单一的生活方式之下。 简言之,从我们将“道德的”评价为“好的”这种关联方式上看,伦理上的“真”仍是伦理生活的基础。 因为,它仍依赖于理性的事实,理由的融贯性构成了伦理真理的基础。

这堂课讲座的最后,回到现代伦理生活,钟汉川教授进行总结并再次阐发对伦理真理的理解: 与古代传统社会不同,现代伦理的“真”是对自己的真实,要求每个人自行思考。 从这些角度看,伦理的“真” 根本取决于个体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 钟汉川教授提醒我们,面对伦理上的“真”与“好”,我们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不断反思和探索,因为伦理真理的追寻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 他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深刻理解伦理价值的学术环境。

 

在讲座正式结束前,钟汉川教授还耐心为同学答疑解惑。

这场讲座,钟汉川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同学们重新审视了现代道德生活,通过真理与道德的辨析加深了同学们对道德真理的思考,对道德于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们一同在思考中成长,用伦理的“真”与“好”指引我们的生活之路。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何洁 廖开 周姝彤 赵羽涵 李润东 彭伟浩

采风|吴 优

编辑|王志远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