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袁青副教授发表文章:论子产思想为黄老道家的先声——以清华简《子产》的面世为契机
论子产思想为黄老道家的先声
——以清华简《子产》的面世为契机
袁青 | 文

作者简介:
摘 要:
关键词:
子 产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左传》对子产言行事迹记载较为详细,是理解子产思想的主要材料之一。
一、 黄老道家的基本特征
黄老道家,又称黄老学,黄老是黄帝与老子合称,黄老学包含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
“黄老”之名首见于《史记》,如《史记·孝武本纪》: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其中对于道家有两段精彩的评论,是我们现在把握黄老学思想特征的主要线索,其文曰: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司马谈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对于阴阳、儒、墨、名、法等五家都是先说其学术存在的缺点然后再说其有可取之处,而唯独对于道家,司马谈说:
先说从天道到人道的思想特征。
黄老学又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因阴阳之大顺”,将老庄不可把握、不可言说的似乎虚无缥缈的道变成圣人可以感知的天道,自然规律也就是天道,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圣人可以感知的。
再说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特征,这也就是说治国当效法养身之道。
兼综百家的特征比较好理解,司马谈说:
可见,黄老道家又称黄老学,它是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互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学说,它形成于齐国稷下时期,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治国。
二、 子产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
《左传·昭公元年》载,晋平公生病,郑简公派子产到晋国聘问,晋国大夫叔向向子产询问卜人所说导致平公生病的实沈、台骀是什么神灵,子产回答说:
子产的这种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在清华简《子产》中就更为清楚明白了,清华简《子产》首句就说:
从《左传》和清华简《子产》有关子产的记载可以看出,子产所论身心和谐与儒家、黄老道家都有相通之处,但子产的思想更接近于黄老道家的养身观念,而非儒家的修身观念,其由克制身体欲望以实现身心和谐的养身理念上升到治国也当克制、和民,体现了从养身到治国的黄老学思想特征。
三、 子产的“礼”“法”观念及其从天道到人道的思想
清华简《子产》说:
子产治国也注重刑罚,尤其是《左传·昭公六年》载子产“铸刑书”一事,可见子产对刑罚的重视,王晓波对于子产“铸刑书”一事评价甚高,认为他提供了《商君书》以降的“以刑去刑”的理论雏形。
子产主张礼治比法治更为根本,法治只是权宜之计的思想,还可以从子产关于“宽”“猛”两种治国方式的论述中得到体现。
子产的“礼法并重”“宽猛并重”的治国方式,类似于黄老道家的“刑德并用”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子产认为“礼”“法”最终来源于天道,体现了从天道到人道的黄老学思维方式。
可见,子产认为“礼”“法”均源于天道,而以礼治更为根本的思想,将子产与法家区别开来。
四、子产思想与儒家、法家的其他差别
学界多已注意到子产与儒家、法家的关系,如有学者说:
子产认为治国必须满足人的欲望本性,《左传·襄公三十年》载:
子产的思想与法家也有许多格格不入的地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不毁乡校,他的理由是:
子产主张广开言路与鼓励商业自由的政策,与儒家“和而不同”、鼓励谏诤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与黄老道家也是一致的。
子产的思想虽与儒家和法家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但除了子产的“礼”“法”思想与儒家和法家有根本差别之外,子产鼓励广开言路和商业自由等思想也与法家不同,子产主张尊重人的欲望本性以治国这一点与儒家有根本的差异。
五、司马迁将子产视为黄老道家式人物
《史记》中《吴太伯世家》《郑世家》《循吏列传》等篇有多处关于子产事迹的记载,其中《循吏列传》和《太史公自序》涉及到司马迁对子产的评价。
余英时注意到《史记》的“循吏”与《汉书》所载汉宣帝以下的“循吏”的差别,他认为两者同名而异实,其中一个显著差别在于前者是道家的无为,而后者是儒家的有为。
可见,司马迁心目中的“循吏”即合乎黄老学治政理念的官吏,司马迁将子产列入《循吏列传》中,是将子产当作黄老学式的贤臣。
六、结论:
由于黄老道家文献的缺失,学界以前对于子产与黄老道家思想的关系认识不够,幸运的是,随着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等黄老学珍稀文献的重新问世以及学界对于黄老道家的深入研究,我们对于黄老道家能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探讨黄老道家的思想渊源问题也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关于子产与黄老道家的思想关联的讨论即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
黄老道家形成于齐国稷下时期,其主要的思想特征是从天道到人道、从养身到治国。
子产为春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子产的事迹和思想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流传广泛,除《左传》外,传世文献《论语》《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等文献均对子产有记述,清华简《良臣》《子产》也都涉及到子产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内容,子产思想对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产生了影响。
子产思想虽与黄老道家相通,但他对于天道并没有详细阐述,也未凸显天道“虚无”的一面,同时未阐述黄老道家有关天道的禁忌系统,其养身思想也语焉不详,对于治国上的因循虽有涉及,但没有明显的君主虚静无为等治国思想。
参考文献:
[1]古籍:
[2]白奚,2021年:
[3]曹峰,2015年:
[4]陈鼓应,2007年:
[5]陈金霞,2009年:
[6]冯友兰,1998年:
[7]侯外庐等,2011年:
[8]李零,1994年:
[9]李学勤,2016年:
[10]李学勤主编,2012年:
2016年:
[11]彭新武,2015年:
[12]邱立波,2018年:
[13]阮元校刻,2009年:
[14]王沛,2018年:
[15]王晓波,1991年:
[16]徐元诰,2002年:
[17]杨伯峻,1981年:
[18]余英时,1987年:
[19]袁青,2018年:
2019年:
[20]张崇礼,2021年:
[21]张岱年主编,1991年: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