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珠党群|珠海中大附中“百花讲堂”2023学年春季学期第三讲(总第56讲)回顾

发布人:韩珩
 

 

 

​4月21日,我系于珠海市中大附中开展2023学年春季学期第三次百花讲堂活动。 本期百花讲堂的主题是“恩惠的给予与反馈”,主讲人为我系2021级本科生张静怡同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易佳萱同学,助教为哲学系2022级本科生楼雅潇同学。

 

本节课从《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子路受牛,子贡却金”的故事出发引出面对感恩酬谢的两种行为的讨论,并基于此提出对于“恩惠的给予与反馈”模式的反思。 类似的情景常在生活与历史中交错,但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与效应。 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对基本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反思基本价值,在情境中更好体会帮助与接受帮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际生活遇到此类场景时能够更果断、以更适当的方式做出决断,在学思践悟中培养个人道德品质。

 

 

 

课程开始,易佳萱同学与附中同学们一同对比了《吕氏春秋》中“子贡却金”与“子路受牛”中对待回馈的不同行为,进而探讨了影响这种行为的因素。 一方面,课堂上热烈讨论了恩惠给予与反馈的双方主体的心理动机,给予方助人可能出于朴素的情感动机,也可能是出于功利的考量,或二者兼有之; 接受方可能出于自发的心情而感激,也可能是由于外在的规范而感谢,亦或二者兼有,双方因各有不同的可能动机而使情况更多样。 另一方面,结合具体例子,同学们也认同了双方认定的帮助范围不同,也就是对恩惠的价值评价不同,因而也可能导致双方态度与情感强度不同。 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并且都会感激之情的强弱。

 

 

 

接着,张静怡同学从综合的角度带领同学们分析,若“恩惠的给予与反馈”的模式偏离理想状态,便会出现两种常见的情况: 施恩者以恩主自居,受惠者认为恩惠的施予理所应当,两种都会影响恩惠接受与反馈的环节,从而引导同学们思考最开始孔子教育学生时考虑到的广泛社会影响及其教育的深远用意。 最后,结合现实场景,从家庭和个人两个层面,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同学们领悟到“恩惠的给予与反馈”模式应当在不断施恩与受惠的互动中协调二者关系。 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经验与做法,积极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恩惠的施予与接受。

 

在本次课程中,同学们对于课堂内容保持着积极热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在讨论环节独立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相信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从本节课领悟到的接受帮助与施予恩惠的哲思,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在情分与本分,给予与接受之间求得适当平衡,以恩惠为连接纽带传递真意。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丨张静怡 易佳萱

采风丨张静怡 易佳萱

编辑|黎笑言

初审|韩 珩

审核|国 珈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