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若海讲坛第二十九讲纪要

发布人:韩珩

​2024年3月29日,由中山大学党委办公室主办,哲学系(珠海)与“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若海讲坛第二十九讲在海琴6号A486顺利举办,吸引到众多师生关注。

 

 

 

本次讲座邀请到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方红庆教授进行学术汇报,由中山大学王华平教授主持,赖国伟博士后担任评论员。

 

 

方红庆教授报告的主题为“认知价值一元论: 挑战与辩护”。 在报告中,方红庆教授针对知识论中当代最主流的认知一元论——求真主义展开了讨论,求真主义面临了三个主要问题: 琐碎真问题、淹没问题和探究目标问题。 对求真主义进行辩护有两种方案: 德性辩护和非工具论/目的论辩护,方红庆教授讨论了方案及其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条整体论价值论的理论框架。

 

 

求真主义主张: (1)概念层面上而言,真是界定认知领域的最重要标准; (2)价值论层面上,真作为根本标准和善,具有非工具的价值,真是首要的认知价值,而其他认知善都是为了实现“真”的价值的工具价值。 对于求真主义,主要的争论在于第二条主张,主张会导致其他知识或认知只有在追求真时才具有(工具)价值,真与其他价值的关系也只是工具性的,这是反直觉的。

方红庆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求真主义主要要面临的三个问题: (1)琐碎真问题: 如果真是唯一根本的认知善,那是否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真? 平等对待每个真会导致如追求科学命题的真和数清楚我们手上多少灰的真具有相同的价值,如果反对这一点,真就会有区分,就不会是唯一根本的认知善。 (2)淹没问题: 所有其他认知善的认知价值都必须根据真来解释。 最后的真信念会吸附掉过程中的价值,真信念会比构成其的知识更有价值。 方红庆教授以咖啡机的例子解释了这一点,如果都生产出了同等好的咖啡,那么一台正常工作的咖啡机和不稳定的咖啡机就会没有区分。 (3)探究目标问题: 如果我们把真视为唯一根本的认知善,那么就应该把真视为理智探究的目标,但真并不是探究的目标,而是知识或者理解。

德性辩护方案解决方案是改变评价对象,把评价方式倒转过来,我们更应该评价信念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信念结果,因为过程会融入主体因素。 但德性方案的问题在于基于德性探究的论证本事是循环的; 且德性探究的目标是多元的,而不是真的一元。 非工具论/目的论辩护采用了一种恰切回应的方案来解决价值吸附的问题,方案认为理证和知识等认知状态具有准确-导向的(accuracy-oriented)认知价值,即这些认知状态在认知上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展示了某种评估准确的方式,这种价值是根据真的价值而派生的。 但非工具论/目的论的辩护并没有解决淹没问题,淹没问题想表达存在高于真信念的价值,但由于派生价值已经被限定在根本价值之内,所以并不能解决问题。

方红庆教授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整体论认知价值论: 1.真的认知价值至少部分地诉诸认知主体; 2.真与其他认知善并非只是单纯的工具关系。 并由此否定求真主义的可行性。 方红庆教授认为普里查德的德性辩护方案中进行的德性转向是值得进一步推进的,在德性转向中,主体以及主体的理智德性作用被强调,对真的相信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和过程,认知评价的对象应该聚焦在主体,而理智德性能够反映真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理智德性作为一种能力,能考虑多个目标,目标具有多元性而不仅仅是单一的。 整体论认为不应聚集于单一的真的价值,而应考虑有行动者运用理智德性而产生的整体价值。

 

 

报告结束后,与会者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赖国伟博士在总结讲座后提出了细节性的问题: 针对淹没问题,非工具论/目的论辩护因为派生价值被限制而无法解决淹没问题,但赖国伟博士认为把价值范围扩大,派生价值不是认知的派生价值,是实用意义或伦理上超越认知范畴的价值,是可以超越作为认知价值的根本的真理价值的。 同时赖国伟博士认为求真主义面临的三个问题都只需引入其他价值就能够解决。 方红庆教授对问题进行了回应,方教授认为知识论讨论的是认知因素以及认知维度内造成的差异,问题本身出发点就是认知的,所以只应讨论真信念相应的认知成分能不能解释认知差异。 关于派生价值的问题,即使价值是独立的,也还是隶属于真的价值下。 随后黄昉博士提出问题,尝试用真的数量来回答求真主义面对的三个问题。 方教授则认为求真主义的问题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而是结构的问题。 最后,萧浩健教授提出关于真理本身的问题,认为如果假设没有真理存在或真理无法追求,认知价值如何限定。 方教授回应认为,主流对于认知价值限定问题的解释采取的是隔离主义的立场,认知是单独的领域,用真来进行刻画,而不涉及真是否存在或不存在,真只作为一个标准。

 

 

 

讲座最终在激烈的讨论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丘小燕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