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主义主张: (1)概念层面上而言,真是界定认知领域的最重要标准; (2)价值论层面上,真作为根本标准和善,具有非工具的价值,真是首要的认知价值,而其他认知善都是为了实现“真”的价值的工具价值。 对于求真主义,主要的争论在于第二条主张,主张会导致其他知识或认知只有在追求真时才具有(工具)价值,真与其他价值的关系也只是工具性的,这是反直觉的。
方红庆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求真主义主要要面临的三个问题: (1)琐碎真问题: 如果真是唯一根本的认知善,那是否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真? 平等对待每个真会导致如追求科学命题的真和数清楚我们手上多少灰的真具有相同的价值,如果反对这一点,真就会有区分,就不会是唯一根本的认知善。 (2)淹没问题: 所有其他认知善的认知价值都必须根据真来解释。 最后的真信念会吸附掉过程中的价值,真信念会比构成其的知识更有价值。 方红庆教授以咖啡机的例子解释了这一点,如果都生产出了同等好的咖啡,那么一台正常工作的咖啡机和不稳定的咖啡机就会没有区分。 (3)探究目标问题: 如果我们把真视为唯一根本的认知善,那么就应该把真视为理智探究的目标,但真并不是探究的目标,而是知识或者理解。
德性辩护方案解决方案是改变评价对象,把评价方式倒转过来,我们更应该评价信念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信念结果,因为过程会融入主体因素。 但德性方案的问题在于基于德性探究的论证本事是循环的; 且德性探究的目标是多元的,而不是真的一元。 非工具论/目的论辩护采用了一种恰切回应的方案来解决价值吸附的问题,方案认为理证和知识等认知状态具有准确-导向的(accuracy-oriented)认知价值,即这些认知状态在认知上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展示了某种评估准确的方式,这种价值是根据真的价值而派生的。 但非工具论/目的论的辩护并没有解决淹没问题,淹没问题想表达存在高于真信念的价值,但由于派生价值已经被限定在根本价值之内,所以并不能解决问题。
方红庆教授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整体论认知价值论: 1.真的认知价值至少部分地诉诸认知主体; 2.真与其他认知善并非只是单纯的工具关系。 并由此否定求真主义的可行性。 方红庆教授认为普里查德的德性辩护方案中进行的德性转向是值得进一步推进的,在德性转向中,主体以及主体的理智德性作用被强调,对真的相信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和过程,认知评价的对象应该聚焦在主体,而理智德性能够反映真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理智德性作为一种能力,能考虑多个目标,目标具有多元性而不仅仅是单一的。 整体论认为不应聚集于单一的真的价值,而应考虑有行动者运用理智德性而产生的整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