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若海·启航”哲学导论系列公开课第二季第四讲:艺术不是“什么”——理解艺术的六个路径

艺术不是“什么”——理解艺术的六个路径

发布人:韩珩

 

2024年3月28日下午,哲学系(珠海)于广州校区南校园第二教学楼2205-119座公共课室举办了“若海·启航”哲学导论系列公开课第二季第四讲。 讲座由杨震副教授主讲,主题为“艺术不是‘什么’”。

 

引入

杨震老师首先提出了“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在师生讨论后,我们似乎得到了一个较为精准的定义——艺术是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和具有真理意味的、公共性的、具象化的感性创造物。 然而,杨震老师指出,无论我们如何去描述艺术,我们始终无法尽然地对艺术下定义,原因正在于艺术其实并不是“什么”。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艺术? 我们该如何解释“过去不是艺术的现在被当作艺术”“曾经是艺术的不再被当作艺术”“别处不被当作艺术的在此处被当作艺术”这些问题? 对此,杨震老师从六个关键词切入进行探讨。

 

 

 

理解艺术的六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 模仿

艺术模仿现实,艺术创造离不开模仿。 然而,模仿得好并不等于艺术,艺术不是机械地模仿现实。 通过对比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埃及壁画,杨震老师指出,现代存在两种“真”——感觉上的真实与科学上的真实。 不同于写实性的科学真实,感受真实需要注入人的创造。 而艺术所追求的是感受上的真实。 所以,有创造性的模仿才是艺术。 然而这个定义仍不完整,艺术从来不是因为模仿了某样事物后才成为艺术,而是因其本身就有成为艺术的资格。

 

第二个路径: 自由

艺术必须是自由创造。 纯然地复刻某一事物,或创造某一事物只是为外在目的服务时,都不是艺术。 杨震老师强调,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它的自身价值本就足够被称为艺术,它具有值得人无限回味的特性。 以梵高的《鞋》为例: 现实生活中普通的鞋并非艺术,因为它只做鞋的功用,但不承载情感; 而当它被梵高凝视并加以艺术表达后,鞋子自身成为具有表达力的东西,成为记录历史和表达功能的载体,从而获得价值,完成自身艺术化的过程。 杨震老师指出,当事物脱离了特殊的语境、脱离了使用的需要,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去看待它时,这便传达了“自由”。

 

第三个路径: 形式

艺术家探索出了符合人体审美需要的形式,艺术品的创造遵循了此种形式,因此它具有美的价值。 此种形式并不一定与现实事物的状态一模一样——它或是事物具有美感的部分的集中表现,或是通过对事物内在状态进行描绘达到“传神”之境。 杨震老师分析了《掷铁饼者》、北魏玉像、抽象派艺术、西汉画像空心砖上的马、塞尚的《玩纸牌的人》等,指出艺术家通过事物的形式构造艺术。 无论是精心地构造画面使其元素相呼应,还是准确搭配得到的整体色彩平衡,艺术家们不断地赋予形式新意味,赋予意味新形式。

 

第四个路径: 授权

杨震老师提到,关于艺术的所有定义都无法对杜尚的作品《泉》进行评价。 《泉》颠覆了人们对艺术的定义,于是“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转换成为“在什么条件下某物被称之为艺术,而不是指某个东西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使它被称为艺术”的问题。 授权理论认为,世界上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它们所具有的是同属于一个“家族”的相似之处。 授权理论主张“艺术”源自艺术界的授权,即他人赋予的艺术价值。 这种授权是体制性的授予,即在描述性的意义上,一个艺术作品就是一件人造品,或某个社会或者一个社会中某种小团体赋予这件人造品以欣赏候选者的地位。 但艺术价值的来源并不完全是“炒作”,有时更是因为一个看不见的历史理论氛围。 杜尚的《泉》被授权为艺术作品,恰恰是众人的不承认使之成为经典,这是来自艺术史的授权。 因此,在艺术的风格矩阵中,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可以称为艺术品,而什么都不是——“非”,也可以被称为艺术品,同样在艺术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

 

第五个路径: 例示

授权理论的缺陷是它难以解决艺术的时间性问题。 “例示”——When is art? 何时是艺术? ——解释了关于艺术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艺术发挥了功能? 艺术是“既具有又表达”,从而构成了“例示”。 以梵高的《鞋》为例: 与汉字的“鞋”不同——语言只表达“鞋”的意思,但是不具有任何鞋的特征; 而一双现实生活中的鞋具有关于鞋的所有特征,但是它不表达“鞋”的意思。 而梵高的《鞋》,既具有鞋的特征,又言说“鞋”,但它自身又不是一双鞋。 一个事物,若“只表达不具有”,则为抽象符号; “只具有不表达”,则为具体的实物,“既具有又表达”,则为艺术。 如果一瓶矿泉水瓶在某一天被挂在一个商店门口,用以告诉顾客“这家店卖矿泉水”,那么它在某种程度上就达成了艺术化——它既具有矿泉水的特征,同时又表达着“矿泉水”。

 

第六个路径: 经验

艺术其实是一种经验的开启。 归根到底,人们并不在乎艺术的对象是什么,而是自身能够通过对象得到什么样的经验。 杜威说艺术是“一种经验”,一种特殊的经验,完整的、连续的、统一的经验。 比尔兹利说,“艺术作品是以满足审美兴趣为目的而生产出来的东西”。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我们能获得特殊的经验。 在比尔兹利那里,他关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艺术”、不是要把这件艺术品抱回家去,而是聚焦于能被这件艺术品吸引,产生特殊的经验——这才是我们在艺术追求中的核心。 以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潜能》为例,我们所珍视的并不是这张图片,而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人类的爱与信任、托付与勇气,这是无法用其他方式替代的感受。 由此,我们从“艺术是什么”走到“在什么条件下被称为艺术”。 最为重要的在于,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获得特殊的经验”,这种经验让我们恢复了我们的感官对世界的感知,让我们对人类更深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验,产生共鸣,产生认同和价值感。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张小艺 陈妍菁 张蕾 邓悦玥 傅乐韵 杨诺 刘潘 陈可心

采风|董晋如

编辑|黎笑言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