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哲珠科技哲学讲坛第十四讲纪要

发布人:韩珩

 

​哲学系(珠海)科技哲学论坛第14讲于2024年3月22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486顺利举办,吸引到众多师生关注。 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王帅翔博士后担任主讲嘉宾,并邀请到博士后黄昉参与讨论。 王华平教授担任讲座的主持人。

 

 

 

 

会上,王帅翔博士报告的题目为《意识变更状态与心身问题》。 在报告中,王帅翔博士借用当代神经科学中关于“意识变更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的研究对当代神经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即“神经物理主义”(neurophysicalism)提出挑战,并尝试用“宇观泛心论”(cosmopsychism)的一个特定版本——生成性一元论(generative monism)——提供一种替代的形而上学。

 

 

 

“神经物理主义”主张: (1)任何心理状态都殊型同一于或“构成性地奠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状态; (2)任何心理过程都殊型同一于或‘构成性地奠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动力学过程。 王帅翔博士认为,神经物理主义蕴涵“心理神经同构性” (psychoneural isomorphism),即任何意识状态都必定与其神经相关物(neuro correlates)在结构上相似,但神经科学中关于意识变更状态的研究表明,存在一些意识状态与其神经相关物不同构,这构成了对于神经物理主义的一个有力的反驳。

意识变更状态就是意识异常状态。 王帅翔博士援引了神经科学中关于两类意识变更状态的研究,分别关于清醒梦与神秘体验。 清醒梦是一种独特的做梦体验: 在清醒梦中做梦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并且部分个体可以对自己的梦境施以控制。 清醒梦具有不确定、非恒常的现象学特征。 但关于清醒梦的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研究表明,相对于非清醒睡眠,清醒梦伴随着不同脑区功能连接性的明显增强以及涉及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活动的加强。 根据“熵脑假说”,这意味着大脑神经活动的确定性增强。 这说明清醒梦与其神经相关物在结构特征上不同构。 类似地,在神秘体验的现象学特征与神经相关物研究的对照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不同构性: 神秘体验有着极其确定的现象特征,但其所对应的神经相关物却体现出较高的不确定性。 由此,王帅翔博士认为,神经物理主义面临错配问题。 他设想了物理主义者可能提出的四类回应,并试图说明这些回应为何并不成功。

王帅翔博士认为,与神经物理主义相比,宇观泛心论的一个版本,即生成一元论,能为上述现象提供满意的解释,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替代形而上学。 他借助了心理学中的多重人格理论来说明生成一元论的主张,并解释了为什么生成一元论可以解释清醒梦与神秘体验与其神经相关物的结构错配现象。

报告结束后,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 黄昉博士指出,如果考虑到清醒梦与神秘体验中的二阶主观经验特征,那么清醒梦与神秘体验的现象学似乎并不与其神经相关物错配,因此王帅翔博士对于神经物理主义的反驳似乎并不那么有力。

 

 

 

王华平教授提出三类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宇宙意识的视角。 宇宙意识有没有视角,宇宙视角如何生成每个具体个人的视角? 一个认知主体到底有多少视角? 如果只有一个,就无法解释清醒梦现象。 但如果不只有一个会有多少个? 无论规定任何一个数目都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论证方法问题。 王帅翔博士的报告似乎是希望通过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证据来支撑宇观泛心论这一形而上学假说,但既然根据泛心论所基于的中立一元论预设,泛心论与经验科学并不刻画世界的同一个方面,这一支撑又是如何可能的。 最后王华平教授就宇宙泛心论本身提出一些问题。 如: 如果认为宇宙意识有视角,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这一点呢? 原子论泛心论面临的挑战是解释合成问题,宇观泛心论也面临一个对偶的挑战,即解释宇宙意识如何分化为每一个个体意识。

王华平教授最后总结到,王帅翔博士的报告信息量十分丰富,并参考了经验科学研究中的前沿成果,对于自然化研究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丘小燕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