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我系钟汉川教授发表文章:自由与超越——论舍勒的自由现象学构想

发布人:韩珩

 

同济大学主办

第34卷第5期 2023年10月

 

01

作者简介

 

 

钟汉川,广东河源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百人计划”引进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外国哲学、现象学和伦理学。 已出版学术专著 《现象学对伦理学的奠基: 以质料先天主义为起点的舍勒伦理学研究》、译著《对话与责任——向后传统道德转化的问题》,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基金3项。

 

 

02

目 录

 

 

 

03

基本信息

 

自由与超越 

——论舍勒的自由现象学构想

 

摘 要: 自由观念是如何在哲学上得到阐发的? 在康德哲学向现象学转变的哲学背景下,马克斯·舍勒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现象学构想值得关注。 不同于康德将自由作为“逻辑—理论可能性”的先验理念,而在实践中又将其与服从道德法则之意愿的自由统一起来,舍勒认为,自由本身就是直接意识的自由,并不需要一个由本体界的自由的悬设应用到实践领域的过程。 他在现象学框架内阐释了自由的存在: 自由存在于意识导向行动的自身作用过程之中,自由的存在意义及其类型亦可相应地在意愿和行动中得到阐明。 但是,这种自由只是在意愿自由的基础上对价值进行现实化的自由。 通过追溯自由的起源,舍勒进一步阐释了人格的自由和爱的自由。 这体现出他将自由作为超越性来阐释的现象学思路: 自由在实事现象学上是意愿行为之中被给予的意义和价值对意愿给予行为的超越,在行为现象学上是人格(作为行为中心)对行为的超越,在关联现象学上则是爱的秩序对绝对价值和存在的超越。 如此,自由就在哲学上被阐释为精神摆脱本能生活和生命冲动的束缚而在人格中不断生成的超越进程。 而将自由作为超越性来理解,也构成了舍勒批判康德自由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 自由; 现象学; 超越; 人格

 

 

04

正 文

 

 

 

 

 

 

 

 

 

 

 

 

 

 

来源|哲珠新媒体

编辑|李颖妍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