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我系秦际明副教授发表文章
论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中国诠释学建构的两条路向
论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
中国诠释学建构的两条路向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
原载《哲学动态》2023年第10期
中国现代学术界对诠释学的兴趣源于一种意义焦虑,即中国传统的经典及其注疏体系在现代社会是否还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二者目标有所不同,但路径相似,即采用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资源建构中国诠释学,实现中国传统经典的现代诠释,从而建构中国现代学术理论体系。
对此,汤一介曾提出了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设想,但他本人对这一设想也有过犹豫与怀疑。
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对诠释活动提出了超越文本的创新要求(参见傅伟勋);
另外,许多中国诠释学著作未能明确区分“诠释”与“诠释学”的概念,如黄俊杰【1】、周裕锴【2】、赖宗贤、康宇等,他们的著作梳理了中国经典诠释的历史,却未着意于自觉的中国诠释学理论建构。
一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与中华文明传统的现代传承
对于一些学者来说,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并不是出于对诠释学的理论兴趣,也不是要在中国学术思想中寻求西方诠释学的对应物,而是要为中华文明传统的现代传承寻求有力的工具。
余敦康基于中国社会的具体需要,对中国经典诠释有强烈的价值关怀,他曾说:
1.景海峰与儒学诠释学
景海峰强调经学对于中华文明具有根本意义。
20世纪初经学解体,儒学何枝可依?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儒学诠释的哲学化是无可奈何之举。
当然,我们今天需要追问,处于科学与哲学这两顶帽下的儒学能否体现其精神,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整合的社会功能。
如若现代中国哲学对儒家的诠释不能令人满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了更好传承中国固有之文明,我们究竟应当弘扬中国古代固有的经传注疏与义理之学所构成的诠释系统,还是需要建构新的经典诠释学。
2.李清良与中国阐释学
李清良的“中国阐释学”建构也有相类似的问题意识。
与儒学的哲学诠释进度不同,李清良更强调中国本土的话语与理论资源,“假如遗忘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是从外来理论中讨生活,即使是理论天才,也无法取得创造性成果。
在《论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缘由》一文中,李清良与张丰赟阐述了中国传统在现代学术话语面前的扭曲与缺位,期冀中国诠释学的建构能够扭转这一局面。
进而,李清良所理解的“诠释”并不仅仅是诠释学理论的建构,而是“诠释之道”,是为一种生活方式赋予意义的价值创建。
李清良所建构的中国诠释学体现了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文化所作的诠释学理论创造,为推动诠释学理论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从广义上来说,诠释学从属于认识论,李清良也认为:
二 中国诠释学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
1.洪汉鼎与诠释学在中国的使命
在洪汉鼎看来,景海峰与李清良所重视的中华文明与儒家义理类属地域文化。
既然诠释对象事实上为诠释者所建构,经典本身不存在古今所同的客观性,那么附着于其上的理想性也就自然消解了。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诠释学不能摆脱经典的权威性而创造新的哲学,中国的哲学与文化未能超出古代的水平;
对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何比较其水平?李清良对这一说法曾提出异议,他认为,中西之间的诠释学不存在水平的高下,即便有高下之分,中国古典诠释学也比西方古典学的水平更高。
如果说景海峰、李清良在古今中西之间突出了中西两种文明之间的差异,古今之别退居次要,那么洪汉鼎则更强调古今之间的差异,主张中西作为地域文化都将消散于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现代性之中。
中国诠释学的目标也就不在构建中华文明或儒家义理的现代价值,而在于通过经典诠释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性创造,从而使其超越其地方性,融入到普遍哲学中来。
普遍哲学所反映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社会生活,是对中西古典文明的超越,具有一定的文明的意义。
2.傅永军的中国诠释学建构
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傅永军所论传统经典与现代诠释之间的关系。
三 文明的差异性与哲学的普遍性
从中西古今之变的语境来看,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中国近代以来讨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关系的核心话题。
陈独秀论国粹派云:
源自于西方的现代性作为人类普遍道路的叙事构成了极为强势的全球性话语,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跟国人对西方现代文明论及其普遍历史话语的接受有关。
陈赟认为普遍历史的叙事源于犹太-基督宗教的末世论背景,“以沉思性哲学收编具体历史”的做法只是“是站在西方文明立场上对世界历史秩序的思想规划”,这种背离实践优先原则的理论自我演绎并不成功。
景海峰援引沃勒斯坦的观点指出,“人们抨击普遍主义,是因为它是一种‘乔装打扮的特殊主义’,并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压迫性力量”(景海峰,2018年,第208页)。
价值观的争持不只体现在文化观念,更重要的在于政治秩序及其合法性的话语权力争夺。
洪汉鼎与傅永军所建构的中国诠释学本质上就是要为中国文化与西方价值观念架设沟通的桥梁。
结 语
因为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构造并不一致,其历史进程也不尽相同。
从20世纪所流行的现代化思潮转向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论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趋势之一。
【1】黄俊杰称:
【2】周裕锴说:
【3】正如蔡祥元批评黄俊杰写道:
【4】“文明”一词的用法颇为复杂。
【5】张旭东说:
参考文献
蔡祥元,2018年:
曹顺庆,1996年:
陈独秀,1918年:
陈赟,2021年:
成中英,2017年:
傅伟勋,1990年:
傅永军,2008年a:
[2008] 年b:
[2020] 年a:
[2020] 年b:
[2020] 年c:
洪堡特,1999年:
洪汉鼎,2012年:
[2015] 年:
[2016] 年:
洪汉鼎、李清良,2015年:
黄俊杰,2004年:
景海峰,2009年:
[2016] 年:
[2018] 年:
[2020] 年:
景海峰、赵东明,2015年《诠释学与儒家思想》,东方出版中心。
康宇,2015年:
赖贤宗,2010年:
李清良,2001年:
李清良、夏亚平,2015年:
李清良、张丰赟,2015年:
刘禾主编,2016年:
刘笑敢,2009年:
潘德荣,2017年:
孙向晨,2019年:
唐晓峰,2016年:
汤一介,1998年:
沃尔夫,2012年:
余敦康,2005年:
张法,2011年:
张旭东,2006年:
周裕锴,2003年:
来源|儒家網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