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现象学与他者”——跨文化与未来思想工作坊第二期纪要

发布人:韩珩

 

​“现象学与他者”

——跨文化与未来思想工作坊第二期 纪要

 

 

2023年11月11日,“跨文化与未来思想工作坊第二期”会议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现象学与他者”。 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的数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午的会议由钟汉川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方向红教授、朱刚教授和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宁晓萌副教授分别作了会议报告。

 

在会议一开始,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蔡祥元教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致辞,他对与会学者表示了欢迎,并指出“他者”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一个重要问题,而法国现象学对他者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在现象学传统还是在英美分析传统中都独具一格,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方向红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寻找反训词中的他者——试论反训词的现象学起源与根据》。 他聚焦训诂学问题,发现反训词中暗含着诸多语义矛盾,在梳理前人从语言系统内部和哲学角度阐释反训词的脉络之后,方教授以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了反训词的哲学意蕴,他认为反训词的出现既不源于先天,也不源于偶发经验,其在先天和后天未分化之前已然构成。

 

朱刚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他人的面容作为命令》。 朱刚教授先从康德自由观中暗含的自由与他律间的冲突入手,论述列维纳斯如何转换康德自由观。 在列维纳斯看来,他人的面容构成了一种别样的他律,并授之以我别样的自由,克服了康德的自由观中潜在的悖论。

 

宁晓萌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他者的多重维度——梅洛·庞蒂中后期哲学中的他者问题》。 她分别从肉身维度、实践维度、情感维度和实存维度四个方面概括梅洛·庞蒂思想中的他者问题。 她从“被知觉的世界”出发引入他者性,世界的被知觉性表明世界的不透明性和超越性。 这一思想进一步体现在梅洛庞蒂后期的肉身概念中。 肉身突显的正是身体的被动性、被知觉性特征,正是通过被他人“知觉”,才反过来成全一种自我的反思。 这样一种交互主体的关联,进一步体现在实践、情感、实存等多个维度,表明人类生存的肉身性里面包含了原本的他者性。

 

 

 

 

 

下午的会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钱捷教授主持,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尚静老师和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罗志达教授、蔡祥元教授分别作了会议报告。

 

尚静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米歇尔·亨利论源初主体间性问题》。 报告首先对学界关于米歇尔·亨利现象学的主流解读表示了质疑,这种解读认为亨利的现象学无法解决差异性与他者经验问题; 尚静老师指出在亨利的哲学中,交互主体性问题或他者问题不仅不与自我的自我性相违背,反而正是自我自我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接着,她以亨利对唯我论和匿名性的批判及其对“共-情”理论的发展为线索具体展现了亨利在其现象学中对交互主体或他者问题的思考。

 

罗志达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第一人称视角与他异性——批评与辩护》。 报告就胡塞尔现象学对他异性问题所设定的原则性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列维纳斯关于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最终取消了他异性的评价并不能忠实地呈现胡塞尔在他异性问题上所作的理论努力。 报告指出,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实际上都认为交互主体性构成了自我与他人最底层的关系,无论是在胡塞尔那里作为“主格”的自我还是在列维纳斯那里作为“宾格”的自我,它们都意味着承认我们只能基于严格的第一人称视角才能合法地讨论他人的他异性。

 

蔡祥元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走出时间的循环困境——论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在场思想的解构》。 报告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关于时间问题不同分析的考察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在海德格尔那里作为“在者形而上学”之根源的“在场”是否属于德里达所说的“在场形而上学”? 蔡祥元认为,德里达解构海德格尔“在场”思想的基本思路是: 既然时间总已经意味着在场,并且总已经暗中涵括了从潜能到现实的转变,那么无论站在潜能的视角批评现实的视角,还是反过来立足后者批评前者,都没有超出这个现在与在场的“循环运动”本身。 在场本身就是由点与圆、潜能和现实等相互关联的概念一起组成的。 在这个意义上,在场支配了从亚里士多德直到海德格尔的所有时间观,相应地也支配了他们的存在论。

 

 

 

 

 

在会议的最后,主持人钱捷教授简要回顾了本次会议几位学者讨论的主题,一方面肯定法国现象学有关他者问题思考的原创性,另一方面也从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原则出发表明,暗示如何在直观原则视角下探讨他异性,依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他最后代表主办方感谢各位与会学者的积极参与。 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张运 王怡宁

编辑|汪俊豪

初审|韩 珩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