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国际老学》集刊(第一辑)出版

发布人:韩珩

 

 

《国际老学》集刊(第一辑)出版

 

      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主办、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协办的《国际老学》集刊(第一辑),已于2022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陈鼓应、李中华、刘笑敢、王中江、曹峰、陈静、陈霞等著名学者以及西安外事学院黄藤院长担任集刊的学术顾问,邓联合教授为主编。第一辑设“亚洲老庄学”“欧美老庄学”“国际视域中的道家哲学”三个专栏,共刊发学术论文二十三篇。

  《国际老学》集刊今后将每年出版一辑,旨在推动中国经典进一步走向世界,促进中外哲学思想的互镜研究,特别是对《老子》以及其他道家经典在域外的译介、传播和影响的研究,其刊文论题包括:《老子》等道家经典的古今各语种译本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域外传播及其与域外哲学思想的比较和会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世界性、普适性和现代性研究,其他道家经典及其思想在域外的译介、传播和影响的研究,等等。

 

 

 

 

 

 

《国际老学》的缘起

[美]邰谧侠(Misha Tadd)

 

        《国际老学》的诞生,是多方力量孕育的结果。 其中最重要的契机是笔者2019年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全球老学”讲座,而该讲座则缘起于2016年笔者参加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的《老子》研读活动。 当时读书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伟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陈鼓应教授考虑到《老子》外译情况的特殊性,提出了他们的构想: 由我参与筹备建立一所老子《道德经》图书馆。 筹建工作的第一步是收集所有《道德经》译本的信息。 为此,笔者开始通过网络以及走访世界各大图书馆,搜集《老子》译本相关信息,研究所得汇合成《<老子>译本总目》,2019年发表于《国际汉学》。 该总目包括73种语言,1576种《老子》译本。 不久,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博士后黄垚馨看到该总目,遂向中大国际翻译学院杨承淑教授建议邀请我做讲座。 讲座之余,我顺便拜访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并与中国哲学教研室的诸位同仁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大家提出了合作开展《老子》译本研究这一意向。 其后,邓联合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创办《国际老学》集刊的设想,并一直为之奔走努力。 2021年,陈鼓应先生、刘笑敢先生以及王中江教授、曹峰教授应邀担任《国际老学》集刊的学术顾问,首刊的组稿工作也同时开展起来。 至此,《国际老学》算是雏形初具。

 

  《老子》外译是最为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范例,它的译本总数仅逊于《圣经》(目前本人已找到97种语言中的2052种译本)。 近十年来,海外的《老子》翻译和传播研究飞速发展,其质和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跨语言学、翻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任何单一领域的研究均难以囊括这方面的所有成果,因此,创办一个专以《老子》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刊物,使全球老学研究有一专业平台,就势在必行了。

 

  那么,《国际老学》的使命是什么? 这恐怕还要从何谓“全球老学”讲起。 “全球老学”是传统老学或中华老学的延续和发展,是悠久的中国《老子》诠释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宋末元初著名的《老子》注解者杜道坚(1237-1318)曾把传统老学的特点概括为“随时代所尚”: “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 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 ”(《玄经原旨发挥》卷下)这说明老学史即是“六经注我”的历史,老学是老子与不同时代人的对话。 譬如,严遵《老子旨归》和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都是汉时注,两个注本的特点就都与汉代思潮、汉帝国的王权政治密切相关。 唐时佛教中论流行,李荣与成玄英即受此思想影响,以道教式的中论思路解老。 各个时代的《老子》注本均有其独特之处,因此,老学中最主要、影响最大、最有价值的研究对象不是《老子》原文以及所谓的《老子》原意,而是历史上不同的《老子》诠释及其发展变化。

 

  除了随朝代而变外,《老子》诠释还随诠释主体的变化而变,三教九流对《老子》的各种解释有天壤之别。 韩非子以法家思想解释《老子》,刘安以黄老思想解释《老子》,《想尔注》以天师道的道教思想解释《老子》,鸠摩罗什以佛教中论思想解释《老子》,王真从兵学角度解《老子》,苏辙以理学思想释《老子》,邓锜对《老子》以丹道解之,憨山德清则以禅宗解《老子》,如此不一而足。 每个思想传统,包括外来的佛教,对《老子》的解释都蕴含了其自身的理论特性。 虽然不同传统中的学者也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同时也将《老子》整合到他们的传统中。 在这一思想发展过程中,《老子》作为诠释对象的角色非常灵活,富于启发意义,往往能引发诠释主体的不同思考。

 

  由此可见,传统老学以汉语《老子》为诠释对象: 时代不同,诠释主体不同,解老的方式非常多。 与之相比,全球老学的诠释对象也在汉语《老子》外,还包括译本众多的外文《老子》,诠释主体来自全球各国,诠释方法和角度更是丰富多样。 这样一来,全球老学就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老子》诠释。

 

  汉语《老子》外的《老子》译本虽然都是全球老学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各译本无法客观呈现所谓原文原意,遂大多被当作“赝品”,而且,外译《老子》和中国传统《老子》诠释的研究也被认为是各成体系、互不相干的两个学术领域。 依笔者愚见,从老学角度看,译本本身体现了老学以解释为主的立场,这与中国传统老学的立场是一样的,故《老子》译本应与传统注疏一并成为老学研究对象。 譬如,安乐哲和郝大维把“道”翻译成Way-making,不管这一诠释是否背离《老子》原意,它都是以诠释为基础的,这表现了他们的“过程”哲学的立场。

 

  正如传统老学包含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老子》诠释一样,“全球老学”也包括不同语境和不同文化、哲学、宗教中的《老子》,比如,天主教《老子》、新教《老子》、犹太教《老子》、印度教《老子》、神智学《老子》、唯物主义《老子》、神秘主义《老子》、环境主义《老子》、女权主义《老子》、自然主义《老子》、无政府主义《老子》、法西斯主义《老子》以及自由主义《老子》,等等。 这表明“全球老学”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国内外的《老子》诠释也因此构成一个既统一又多元的传统。

 

  如上所言,“全球老学”包括传统中国老学和国际老学两个组成部分。 传统中国老学研究方面,目前已经有《中华老学》辑刊。 作为研究老学海外译介、传播和影响的学术平台,《国际老学》与《中华老学》相结合,更能全面呈现全球老学的完整面貌。 这是因为《国际老学》刊发的学术成果,涉及从哲学、语言学、诠释学、翻译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的域外《老子》研究,其核心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不同语言的译介和传播中所受其他哲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变化,同时还涉及《老子》对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政治、经济、艺术、音乐、哲学等方面的影响。

 

  值《老子》的国际传播与研究日益兴盛之际,《国际老学》集刊应运而生,它必将促进对老学的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研究的广泛深入的开展,从而呈现国际老学领域不同理论观念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以及《老子》这部古老经典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2021年10月于天津海河河边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范文澜先生称其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老子》(《道德经》)一书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作为道家学派的立宗之作,《老子》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品格和外在貌相。从中外思想交融互动的角度看,佛教传入中土之初端赖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的“内应”,如若没有以道家哲学思想诠释和阐发佛教义理的“格义佛教”,寄心彼岸的佛教被讲求“实用理性”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接纳的过程恐怕要困难许多。近代以来,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又试图通过诠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以道家哲学为本土思想资源,去会通和接引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从世界范围来看,《老子》在唐代就已“走出去”,由玄奘将其译为梵文,是最早被译介到域外同时也是迄今在域外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为中国传统文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的古老经典。据美籍学者邰谧侠(Misha Tadd)统计,迄今《老子》已有97种语言的2052种译本,其译本总数仅次于《圣经》。不仅译本繁多,《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及其超绝的思想在域外还得到了众多杰出哲学家(如尼采、海德格尔)、文学家(如托尔斯泰、博尔赫斯)、科学家(如汤川秀树)乃至政治家(如罗纳德·里根)的高度评价,甚至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创作。这些事实都表明,《老子》以及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民族和国家、超越学派和信仰的包容性、开放性、普适性。

  撇开国外汉学学者的研究不论,国内学界对《老子》及其他道家经典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传播和影响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正呈现出日趋活跃之势。据我所知,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已设立专门的课题或建立学术机构,展开相关研究。《国际老学》集刊即应此势而生。

  为办好集刊,2021年7月我们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召开了编辑出版筹备会议,2022年3月又与西安外事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得到了该校黄藤校长的大力支持。此外,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还成立了“国际道家研究中心”,为《国际老学》集刊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可靠的学术平台。

  毫无疑问,研究《老子》以及其他道家经典在域外的译介、传播和影响,有助于彰显和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真实的域外形象,改变人们长期持有的儒家是中国古典思想及其国际传播唯一“主角”的习见,从而推动中国经典、中国思想进一步走向世界。

  最后,感谢陈鼓应、李中华、刘笑敢、王中江、曹峰、陈静、陈霞、黄藤先生担任本刊的学术顾问,感谢张丰乾、张谷、辛红娟三位副主编在组稿和校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感谢著名书法家崔伟先生为本刊题写刊名!

 

邓联合

2022年7月29日夜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荔园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邓联合

编辑|汪俊豪

初审|黄丹萍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