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我系蔡祥元教授发表文章: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兼论中国现象学建构的可能性
现象学与中国哲学
——兼论中国现象学建构的可能性
蔡祥元
摘 要
现象学由于其 “朝向事情本身”的思想方法,能够更为柔和地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哲理,并与之结缘而共生;
关键词
现象学方法;
作者简介

蔡祥元,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象学是 20世纪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尤其在人文精神方面有独特贡献。
本文在相关讨论的基础上,对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思想关系再作一些新的考量。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和展望,随着中国哲学的现象学研究的推进,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有别于德法现象学、可名之为 “中国现象学”的思想流派。
一、 何谓现象学
现象学的开创者是胡塞尔,广义的现象学包括海德格尔、舍勒、伽达默尔、罗姆巴赫、萨特、梅洛 -庞蒂、列维纳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
因此,就现象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方法。
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
“现象学”这个词本来意味着一种方法概念。
这个方法或态度通常被总结为 “朝向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
即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与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与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给与的限度之内被理解。
不同现象学家关注不同的 “事情”,但它们都具有这种“原初给予”的基本特征。
此种原初给予性并非是通常意义上事物的直接显现,它不同于现象主义、实证主义所号称的那种只以眼前直接感知到的东西为实在。
但是,现象学并不因此走向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论和康德的先验论。
现象学的先天论完全可以将隐藏在柏拉图、康德先天论之中的正确东西采纳到自身之中。
为此,我们把 “事情本身”的第二个特点称为居间构成性。
如果现象学所给予的是这种居间构成的东西,那么,它如何避免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质疑呢?
上述 “事情本身”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充满张力,要恰当把握现象学的“事情本身”并不容易。
现象学方法以悬置自然态度和理论态度为出发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是一种旁观的态度,相反,这是一种真正的参与态度。
现象学首先既不是一门科学的名称,也不是哲学的代词,而是精神审视的一种观点,人们在此观点中获得对某物的直观( er-schauen)或体验(er-leben),没有这个观点,这个某物便隐而不现,它就是特殊类型的“事实”的王国。
海德格尔在《我进入现象学之路》中曾记载他踏上现象学之路的历程。
将现象学方法称为 “工夫”,不只是表明掌握现象学方法需要全身心的参与,同时也是借助中国古代道论传统中的工夫论来彰显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的“事情本身”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 现象学之于中国哲学
自近代中西文明碰撞以来,如何会通中西哲学,是中国学人的重要命题之一。
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都深谙西方哲学。
对一种 “先天”的东西的把握和展示如何不陷入空洞的概念思辨,正是现象学超出康德哲学乃至超出西方整个传统哲学的得力之处。
除了思想方法的契合以外,现象学所关注的 “事情本身”在很多地方与中国哲学也是相合的。
虽然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存在亲缘关系,但要真正从现象学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哲学并不容易。
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早已开始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总体而言,这种比较还是相对外在的,有时候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与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会通相距甚远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古代哲理虽然也具有现象学的双非特征(既非理性主义又非经验主义,既非主观主义又非客观主义,既非本质主义又非相对主义等),但它们只是 “隐含”在文本之中。
因此,对中国哲学进行现象学研究,需要某种类似儒家之修身的诚的工夫。
三、 中国哲学之于现象学
自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来,其在欧洲大陆已经发展了 100多年,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象学运动。
与欧洲大陆不同,现象学在中国哲学界整体上还处于引介阶段。
在中国现象学的研究方面,目前有两个主要方面的突破:
张祥龙在其早期著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中,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为背景,吸取并借鉴其对存在的现象学展示,从时间性、境域性、构成性等维度出发,对中国古代的天道观进行了现象学的阐释。
儒家对于人的生存本身、生存经验本身的那种敏感,观察角度的独特,是包括现象学在内的所有西方哲学都无法比拟的。
倪梁康与耿宁的心性现象学研究参考并借鉴胡塞尔对意识结构的现象学分析,对唯识学和儒学中的心性结构进行了类似的现象学分析。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虽然倪梁康、耿宁主要参照胡塞尔的思想方式来研究唯识学和儒家心性之学,但他们由此展现出来的具有现象学意谓的心性结构与胡塞尔的意识结构有着根本的区别。
但最终的目标并不在于,将中国的明见服务对[本真]心的学习[心学]转变为现象学理论,而是在于,使现象学的明见服务于对[本真]心的学习。
可以设想,就像海德格尔、舍勒所作的那样,心性现象学也将在诸多现象学领地中展现出自身所独有的 “事情本身”。
此外,陈立胜从身体性维度出发对阳明心学的重新阐释、张再林的中国古代身道研究、孙向晨有关家哲学的系统性建构也依托和借鉴了现象学的视角,柯小刚对书法和《诗经》的现象学阐释与实践、方向红对中医和《易经》的现象学研究、朱刚依托列维纳斯展开的有关家的现象学研究、张任之依托舍勒对儒家心性与体知问题的现象学研究,等等,也都是在此思路下展开的。
编者注: 此文发表于《河北学刊》2022年第4期第12—20页。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请查阅《河北学刊》杂志。
来源|河北学刊
文稿|蔡祥元
初审|黄丹萍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