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我系卢毅副教授发表文章:《作为虚构现实的幻想——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宗教问题》
编者按
本文载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23辑)》(上海:
作为虚构现实的幻想
——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
交互视域下的宗教问题

卢毅
中山大学
哲学系(珠海)
副教授
摘要: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在其所著的《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通过梳理和比较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学说,得出了下面这个发人深思的结论: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正是丢掉幻想和寻求现实的人,并且正如这本书的标题所示,他们通过各自的学说都力图使人达到幻想锁链的彼岸。
一、 宗教之为幻想:
传统马克思主义 与
经典精神分析的宗教批判
众所周知,正是青年马克思奠定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基调。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对当时德国将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动力的观点加以批判和清算,表明“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宗教的观点 :
由此可见,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宗教之为幻想的虚幻性,就体现在它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而且抽离和隐藏了其赖以产生的世俗基础 ,“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 [7] ,显得它仿佛才是其世俗基础的原因与根据。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通过将宗教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转而开始关注宗教的认识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进而在晚年通过研读文化人类学著作,愈发重视宗教在尚不存在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启发和推动恩格斯晚年完成了一系列深入探究宗教问题的重要著作,从而使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宗教观上的第二次飞跃” [9] 。
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宗教精神与理论思想和艺术精神一样,尽管可以发挥认识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但本质上依然是对世界的一种缺乏实践性的主观掌握,因此不免带有虚幻性,达不到实践精神对于世界的那种真正客观的、真理性的掌握。
传统马克思主义从未否认宗教观念本身的幻想性与欺骗性。
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的基本立场相似,以弗洛伊德学说为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在揭示宗教观念的虚幻性这一点上同样毫不含糊。
例如,在费尔巴哈看来,“生活在影像之中,乃是宗教的本质。
如果说在1901年出版的《论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中,弗洛伊德给出的还只是关于宗教世界观的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解释,那么,在1907年发表的《强迫行为与宗教修行》中,弗洛伊德则直言“人们可以大胆地……将宗教称为一种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 [15] ,从而初步揭示了宗教的病理性质。
《图腾与禁忌》的重要性在于就此一举奠定了经典精神分析宗教观基本的立场与框架,而弗洛伊德后来对于宗教的探讨则更多是从不同角度或不同方面对其宗教观加以丰富和完善。
在其晚年的封笔之作《摩西与一神教》中,弗洛伊德通过大胆对摩西其人以及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进行质疑和重构,进一步完善了他在《图腾与禁忌》中所确立的基本观点。
综上所述,在宗教的本质与起源问题上,传统马克思主义与经典精神分析其实有着基本立场上的相似性以及具体视角上的互补性。
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实现类似于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对二者的弗洛姆式整合,并且这种整合的目标直指对宗教的克服与超越,即“幻想锁链的彼岸”。
二、 虚构之为精神现实:
弗洛伊德的启示与拉康的阐发
在《一种虚幻的未来》第五章,弗洛伊德曾经列举了关于宗教观念真实性的两种经典论证路径。
实际上,弗洛伊德本人采取的也是这样一种基本立场,即一方面明确否认宗教观念属于严格理论意义上的真理——正如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所示,另一方面却也看到了其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虚构可能承担的重要现实功能。
按照《精神分析词汇》的两位作者拉普朗什与彭塔利斯的说法,“[精神现实]这个术语通常被弗洛伊德用来指主体的精神领域表现出一种可与物质现实(réalité matérielle)相比的具有一致性与抵抗力的东西;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幻想所具有的“精神现实性”归根结底是由发源于身体的冲动(Trieb/pulsion)的实在性所奠定。
在《一种虚幻的未来》中,当谈论宗教观念的心理根源时,弗洛伊德实际上已经简要说明了虚构的宗教观念何以具有现实力量:
拉康后来关于“虚构”及其现实效力的思考,可以说正是对弗洛伊德上述观点的提炼与发展。
在拉康看来,边沁的“虚构理论”实际上奠定了弗洛伊德相关思考的基调。
在拉康的学说中,与“想象界”(l’imaginaire)以及“实在界”(le réel)鼎足而立的“符号界”,不仅使得无意识按照其规则被符号化而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而且实际上介入了并影响着人的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都符号化和结构化了。
如此一来,经过拉康学说的洗礼,尽管宗教的虚构性依然如故,但对于虚构本身及其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却出现了一种新颖而有益的视角。
三、 幻想之为意识形态:
交互视域下的发展与整合
受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幻想理论的启发 [30] ,齐泽克试图在一个新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进行整合,而这一整合的关键就在于“意识形态幻想”(ideological fantasy)的提出。
在此基础上,齐泽克驳斥了当下盛行的一种犬儒主义姿态,表示“犬儒主义的距离仅仅是让我们对具有建构力量的意识形态幻想视而不见的众多途径之一 :
齐泽克的这套关于意识形态幻想的学说完全可以用来整合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宗教观。
通过用精神分析的幻想理论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通过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视为一种具有虚构现实功能的幻想,便初步达成了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宗教观的齐泽克式整合。
这种新的整合不仅看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与经典精神分析对于宗教之虚幻本质的揭露与批判,而且也发现了这种揭露的不彻底性以及这种批判的偏激性。
- End -
注 释
[1][美]埃里希·弗洛姆:
[2][美]弗洛姆: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0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页。
[9]陈荣富: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11][美]包尔丹:
[12][美]费尔巴哈: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14] Sigmund Freud,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 in Gesammelte Werke IV , London: Imago, 1941, s. 287.
[15] Sigmund Freud, “Zwangshandlungen und Religionsübungen,” in Gesammelte Werke VII , London: Imago, 1941, s. 139.
[16] Cf.Paul-Laurent Assoun,“Freud face à la religion. Jouissance de l’illusion et réel du désir,” Figures de la psychanalyse , 2018(35):
[17] Sigmund Freud,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in Gesammelte Werke XIV , London: Imago, 1948, s. 367.
[18]例如,奥兹本便强调这种互补的必要性,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在过分注重宗教的反映性质了,人类必然有一个主动的方面。
[19] Sigmund Freud,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s. 351.
[20] Sigmund Freud,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s. 352.
[21] Sigmund Freud,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s. 351, Anmerkung1.
[22] Jean Laplanche, J.-B. Pontalis. 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e , Paris: PUF. 1967, p. 391.
[23] Sigmund Freud,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in Gesammelte Werke XI , London: Imago, 1940, s. 383.
[24] Sigmund Freud,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s. 352.
[25]传统马克思主义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虚构”的现实性。
[26]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VII: 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 , Paris: Seuil, 1986, p. 21.
[27] Cf. Jeremy Bentham, The Works of Jeremy Bentham (Volume8) , London: Elibron Classics Replica Edition, 2005, p. 121.
[28] Jacques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VII: 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 , p. 22.
[29] Jacques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VII: 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 , p. 22.
[30]在其著名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率先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质,同时借用拉康的“想象”概念来重新阐释意识形态,并得出结论:
[31] Slavoj Žižek,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 London: Verso, 2008, p. 30.
[32] Slavoj Žižek,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 p. 30.
[33] Slavoj Žižek,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 p. 30.
内容来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初审|黄丹萍
审核|卢 毅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