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哲珠教研学术沙龙(第二期)顺利举行

发布人:辛邦杰

哲珠教研学术沙龙(第二期)顺利举行

Academic Salon Ⅱ

  2022年5月8日上午,我系在海琴六号A486会议室举行第二期哲珠教研学术沙龙,沙龙主题为“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哲学”,沙龙由杨震副教授与Itay Shani教授主持,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各位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王堃:《红楼梦》中的一个游魂:寻求女神的内在历程

 

  首先,王堃副教授作了第一场报告,报告题目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游魂:寻求女神的内在历程”。王堃老师指出,《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场域,凭借它我们可以研究儒家理论和它的自身的女神叙事之间的联系。新儒家中的内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概念不足以充分诠释《红楼梦》,但通过阐释《红楼梦》自身女娲补天的女神叙事,我们能够弥合儒家理论与《红楼梦》文本本身之间的张力,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生动展现了儒家的工夫修养是如何朝向作为德性的“天”与“乾”的。宝玉是神瑛侍者的化身,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关系可视为绛珠仙草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以得于“天”之“乾”为象征的宝玉之德,是在乾坤之道并进的工夫过程中呈现的,其涵义在趋于无限的工夫中被不断重建。最后,王老师还结合相关内容探讨了如何合理有效地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文献融入到哲学教学中。

 

Javier Taillefer:尼采与克尔凯郭尔学说中的主体性与生成

 

 

  Javier Taillefer助理教授作了第二场报告,报告题目为“尼采与克尔凯郭尔学说中的主体性与生成”。Taillefer老师指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碎片化和关系性的(fragmented and relational),存在一个生成的过程使主体性得以融贯。尽管二者在宗教问题上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克尔凯郭尔是基督徒,而尼采则是无神论者,但他们共享了对体系化的宗教的厌恶,二者在宗教问题上的相似性影响了他们对主体性的生成的看法,具体来说,通过拒斥基督教关于来世与不朽等理论,二者都强调碎片化的和关系性的主体成为一个融贯且自律的(coherent and autonomous)自我的重要性。此外,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都给出了主体性生成的具体过程,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审美、伦理与宗教;尼采则提出了人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与婴儿,二者主体性的生成问题上尽管不完全吻合,却有着密切联结。最后,Taillefer老师还从相关研究出发,展望了比较研究方法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积极意义。

 

Ivan V. Ivanov:超越多元决定:对朴素实在论的整合挑战

  Ivan V. Ivanov助理教授作了题为“超越多元决定:对朴素实在论的整合挑战”的第三场报告。Ivanov老师指出,朴素实在论是关于知觉经验的关系主义(relationalism)理论,它将知觉比作一个通道,该通道联结起了主体与对象,因此,朴素实在论支持不可分离主义(inseparatism)与析取主义(Disjunctivism),析取主义的替代方案是内在主义(internalism),它认为知觉经验仅仅依赖于大脑,因此,内在主义支持分离主义(separatism)与关于知觉的共同要素理论(common-factorism about perception)。朴素实在论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解释完美幻觉,即如何解释与正常知觉相比主观上不可区分的幻觉的可能性,Ivanov老师认为,对完美幻觉的延伸讨论不仅表明了对素朴实在论的重要挑战是解释隔开问题(screening-off problem),即应对知觉经验是过决定的或多元决定的(over-determined)挑战,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对素朴实在论的真正挑战是不统一问题(disunity problem),即如何有效整合统一完满幻觉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知觉的心理状态,不统一问题能够将关于朴素实在论的种种挑战和回应整合起来。Ivanov老师进而探讨了应如何在哲学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合理吸收当代前沿科学研究与新兴科学理论成果。

 

萧浩健:知识归属与不精确语言的对话动态

  最后,萧浩健助理教授作了题为“知识归属与不精确语言的对话动态”的报告。通常来说,知识归属句是形如“S知道p”的句子。怀疑论恒定主义者(skeptical invariantists)认为这些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是由最高的认知标准来决定的(因此它们绝大部分都是假的),并且它们所表达的命题不会随语境改变。语境主义者(epistemic contextualists)则认为这些句子所表达的命题不一定由最高的认知标准来决定,且它们的真值会随归属者或认知主体的利害关系或目的而改变。萧老师指出,知识归属句和含数字句子(numerical sentence)有不少相类似的地方。其中,例如“我身高一米七”可以引发起类似恒定主义和语境主义之间的辩论:其中一方(点主义者)会认为由于“一米七”的指称是一个精确的点,该句子是假的,且它所表达的命题不会随语境改变。但另一方(区间主义者)则认为“一米七”的指称是一个可随语境而改变的区间,因此该句子可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真值。Alexander Dinges和Gillian Russell这两个恒定主义/点主义者最近利用知识归属句和含数字句子的相似之处来解释“说话者何以用假的知识归属句来传达真的命题”。萧老师则接受他们提到的“知识归属句和含数字句子的相似之处”,但却利用那些相似之处来论证一个较接近区间主义和语境主义的观点。有别于传统的语境主义和区间主义,萧老师并不考虑知识归属句和含数字句子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什么命题;而主张把精确标准(standard of precision)嵌入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并把知识归属句和含数字句子的意义看为函数,该函数把一个“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 用一组可能世界来表达)映射到该共同基础的子集。萧浩健老师借此展示了当代前沿的语言学研究何以有助于丰富哲学教学的内涵,拓展哲学教学的跨学科视角。

 

  本次教研学术沙龙圆满结束,它有效助推了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深化了哲学研究与哲学教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也为接受哲学专业教育的本系同学提供了一个了解哲学领域多元研究的窗口。